川崎病与麻疹,谁是谁的模仿秀?
川崎病与麻疹,谁是谁的模仿秀?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麻疹就在我的眼前,我却以为它是川崎病。
作者:医院儿科李政
来源:“医学界杂志”
近期,我院儿科收治了1名开始斟酌川崎病可能,后经确诊为麻疹的患儿。扼要病史以下:
患儿,男,1岁10月,因“咳嗽16天,发热11天,惊厥1次”救治我院儿科。该患儿起病最初表现为咳嗽,少量痰,无喘息,5天后发热,最高体温达40.5℃,在当地医院门诊医治后,咳嗽好转,但仍反复发热,遂住院治疗。住院后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1.2×/L、淋巴细胞百分比85.5%、中性粒细胞9.6%,红细胞计数4.48×/L、血红蛋白g/L、血小板计数×/L;血浆D-二聚体:ng/mg;EB病毒DNA检测:IU/ml;CRP:6.1mg/L;肺炎支原体抗体:1:40;胸片符合支气管炎。未行心脏彩超检查。给予抗感染和对症医治后,患儿仍反复发热。
住院期间,患儿陆续出现以下症状及体征:眼睑稍浮肿、结膜充血,有少量分泌物;口唇充血皲裂,杨梅舌;发热第9天在后背部出现少量散在红色皮疹,随之蔓延至颈部、颜面部、腹部,压之退色,无破溃、渗出;颈部可触及肿大淋巴结;肛周发红。但至救治时无手足末端及肛周脱皮表现。当地医院斟酌川崎病不能排除,且转诊前一天出现惊厥(表现为全身大发作,持续约2分钟后减缓),故转诊我院(入我科时为晚上21点)。追问个人史及家族史方面,既往未接种过麻疹疫苗,无明确接触麻疹病人史。我科综合分析患儿病例特点,斟酌麻疹可能性大,当晚转诊至本市沾染医院。后查麻疹病毒IgM抗体为阳性,心脏彩超未见异常。麻疹诊断明确,经积极医治27天后治愈出院。
麻疹和川崎病,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近期,福州市小儿麻疹有散发病例,而川崎病也时有被诊断。该患儿终究确诊为麻疹,但症状及体征又有符合川崎病的表现,二者临床表现如此之类似,容易相互误诊。麻疹是一种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沾染性疾病,而川崎病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从最初报导,至今时间不过“半百”(年日本川崎富作首次报导),两个疾病怎么会混淆在一起呢?仔细研究,发现二者确切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尽人皆知,当患儿延续发热5天以上,经抗生素医治无效,同时有以下表现时,需斟酌川崎病可能:
1.发热后天,出现以躯干、四肢为主的弥漫性充血性红斑,以前胸、后背最为多见,脸部、四肢也可以见到。一般来说,这类皮疹大约延续天后才消弱。
2.发热后双眼球结膜弥漫性充血。
3.口唇潮红如樱桃,并口唇干裂、出血,口腔粘膜充血,舌头发红,可见芒刺,好似杨梅。
4.病初(天),手指和足趾肿胀、发硬,手和脚的掌面发红,进入恢复期时(天),出现沿手指和脚指端指甲床成膜样地大片脱皮,有的患儿肛门周围的皮肤也出现脱皮。
5.在颈部可触摸到肿大的非化脓性淋巴结,约蚕豆大小。
下面来看看麻疹的临床表现:
典型麻疹可分为4期,即潜伏期、先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临床上表现为发热、咳嗽、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等,颈部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出疹前可见有特异性表现的麻疹黏膜斑,多在发热后天出现皮疹。部份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消退、精神不振等,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如呕吐、腹泻等。
仔细比较,二者在症状及体征上确切有惊人的类似!二者之间有哪些异同点?
1.病发年龄:川崎病一般好发于2岁以下儿童,占80%,无明显季节性,呈一定的流行性及地方性。
麻疹通常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近年来由于麻疹病毒的基因变异,发病率又有上升趋势,且患者年龄散布也有所改变,以年长儿、青少年病发较前增多。因病毒变异,成人感染麻疹的比例在不断爬升,诊断难度和病发症状也都明显比儿童严重。
2.疾病分类:当今多认为川崎病是易患宿主对多种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在教科书上分类属于风湿性疾病。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发的感染性传染病,为自限性疾病,在教科书上分类属于感染性疾病。
3.病发病因:川崎病目前病因和病发机制尚不清楚。但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视察显示,川崎病与感染相干,尤其是与病毒感染有关,如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人类细小病毒等。值得注意的是,有文献报导,临床上存在麻疹合并川崎病的病例,所以推测,麻疹病毒亦有可能是致使川崎病的诱因之一。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发的国家规定的2类急性沾染性疾病。
4、多脏器系统伤害:川崎病和麻疹临床上都有多脏器系统伤害。川崎病为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几近全身各脏器系统都可受累,如可积累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皮肤、粘膜、关节等。
麻疹除皮肤、粘膜受损外,常有肺炎、脑炎、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5.皮疹特点:川崎病的皮疹一般在发热后2—4天出现,皮疹呈多样化,常呈弥漫性充血性斑丘疹、多形性红斑样或猩红热样皮疹,亦有麻疹样皮疹等,多出现躯干部,脸部、四肢也可以见到,但无疱疹及结痂。一般来说,这类皮疹大约延续4—5天后才消弱。
麻疹最典型的皮疹在出疹期:多在发热后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出疹顺序也有特点: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沿,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脸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会,皮肤水肿,脸部水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退色,但亦有出现淤点者。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弱,消弱顺序与出疹时相同;皮肤色彩发暗。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镇静,7—10天康复。
6、主要医治:川崎病主要医治药物为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
麻疹医治原则为对症处理和预防并发症,重症麻疹可运用丙种球蛋白。
可供鉴别的特异性表现:
典型川崎病患儿,可有四肢末端脱皮。当经过医治进入恢复期时(l天),可出现沿手指和脚指端指甲床成膜样地大片脱皮,有的患儿肛门周围的皮肤也出现脱皮。同时,部份患儿心脏彩超提示冠状动脉伤害,这是川崎病的特异性表现。
典型麻疹患儿,可有麻疹黏膜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麻疹病人常在第一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出现科氏斑,即麻疹黏膜斑,为麻疹先驱期的特点性体征,有初期诊断价值。此种细小口腔内疹,呈白色,为针尖大小,散在于鲜红湿润的颊黏膜上。初起时仅几个,很快增多,且可融会,散布至全部颊黏膜,和口唇内侧、牙龈等处,也偶见于眼睑结合膜上,极少发生于硬、软腭。斑点数目少时易在日光下见到细小白点,周围红晕,数目众多时可融会成片,仅见充血的颊黏膜上有细盐样崛起颗粒。科氏斑一般保持2—3天,迅速消失,有时在出疹后1—2天还可见到。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麻疹病人都可见到麻疹黏膜斑。
查阅文献,临床上既有川崎病误诊为麻疹的病例,亦有麻疹误诊为川崎病的病例,而麻疹合并川崎病的病例也时有报导。归根结柢,二者在症状及体征上类似之处太多!但是,如果能够准确掌握两种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仔细询问患儿的病史,了解其病情的演化情况,结合部份辅助检查,对典型麻疹及典型川崎病的鉴别也并不是那末难。
总之,临床上遇到类似的病例,斟酌川崎病的同时,则要排除麻疹的可能;在不能排除麻疹的情况下,亦需斟酌川崎病可能。只要在思想上保持警惕,即便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亦能辨你是雄雌!
(医院儿科、全军儿科疾病诊治中心主任陈新民教授审阅修改,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陆必森等。麻疹病毒抗体IgM阳性川崎病3例。世界感染杂志年第4卷第l期:93
2.谢迪贵。麻疹合并川崎病26例临床分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6月,第七卷第六期:-
3.岑淑国,史玉。麻疹误诊为川崎病1例。lume10No.2(SerialNo.55):
4.第八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内容转载自
治疗白癜风的药方白殿风- 上一篇文章: 上周讨论结果公布及PHILIPS每周一
- 下一篇文章: 什么是川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