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匹林常规治疗可降低冠脉损害的发生率川崎病,血管

时间:2014-12-4来源:饮食保健 作者:佚名 点击:

下一页

统计学处理:退热时间及热程的比较采用非配对资料t检验,参数以(x±s)表示,冠脉病变发生率采用χ2检验

一般资料:川崎病57例,男39例,女18例,男女比例为2.2∶1;年龄5个月至12岁,平均2.9岁,其中5岁以下49例,占86%均符合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冠脉损害情况: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右冠脉开口处内径,直径≥4 mm为冠脉扩张,局部扩张为冠脉瘤治疗组无1例冠脉受累,常规组有4例冠脉受损,其中冠脉扩张与冠脉瘤各2例

川崎病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为小儿常见的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其特点为发热伴皮疹、球结膜及口腔粘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以及恢复期指(趾)端特异性膜状脱皮多见于婴幼儿,可引起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病变,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1]阿斯匹林常规治疗可降低冠脉损害的发生率,但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可进一步降低冠脉损害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我科1990~1997年收治川崎病57例,通过回顾性分析,其中30例患儿给予ivig治疗,取得了明显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热程:从开始发热至体温正常的时间,治疗组为(8.32±1.58) d,常规组为(11.76±5.19) d,治疗组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

2

1

回顾性分析1990~1997年57例川崎病患儿,根据治疗情况分为两组: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常规组)27例两组对比:治疗组的退热时间及热程明显短于常规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结果表明:早期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能使体温迅速降低,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在使用丙种球蛋白的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控制输液滴速是护理的关键

1 资料与方法

2 治疗效果

方法:根据治疗情况分为ivig治疗组(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常规组):治疗组30例,均于发病10 d内给予ivig,其中25例用1 d疗法,2 g/kg;4例用4 d疗法,400 mg/(kg*d);1例用2 d疗法,1 g/(kg*d);同时应用阿斯匹林、潘生丁口服常规组27例,除未用ivig外,其余治疗均同治疗组

退热时间:从开始用药至体温正常的时间,治疗组为(1.52±0.86)d,常规组为(3.87±1.54) d,治疗组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








































































































































































































































白癜风该如何治疗

转载注明  http://www.hywxzx.com/ysbj/160.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川崎病_川崎病常识_川崎病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