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12天内是治愈川崎病的黄金时间
发病12天内是治愈川崎病的黄金时间
如果你对布洛芬这个名字不熟悉的话,你一定听说过它的老大哥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和布洛芬属于同一个消炎镇痛药家族,是这一家族中的长子。
日常生活中,阿司匹林是人人皆知、家庭常备的药品,许多人甚至总结出了“头痛发烧,阿司匹林一包”的生活经验。然而,研究发现,如果给患有病毒感染的儿童服用此药,容易引发雷耶综合征——一种由阿司匹林引起的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的疾病,病人表现出过度疲劳、异常兴奋、频繁呕吐、体温高和肝功能异常等症状,死亡率可达30%。因此,所有阿司匹林的药品说明书里都会有这样一句话:“16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不宜服用本品,除非有明确的适应证,如川崎病。”
目前川崎病(Kawasakidisease)发病率越来越高,在这里有必要普及一下这个病,给家长们提供一些必要的知识储备。川崎病又称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常常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身上的急性、发烧性、出疹性疾病,症状表现为持续性发烧、皮疹、口唇红、手掌及足底脱皮和淋巴结肿大等,病因目前还没研究清楚。由于此病是由日本医生川崎富作首次报道出来的,因此被称为川崎病。此病首发症状是发烧,身上同时伴发有疹子,所以常常会被误诊为感冒、麻疹或猩红热。判断是否患上了川崎病,主要看有没有以下6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持续发烧5天以上,发烧大多在38℃~40℃。
感冒通常发烧3~5天会自动退烧,超过5医院明确诊断。另外,与感冒相比,川崎病患儿发病初期常常食欲不振,精神不好,多数在发病之初就比较严重;而感冒的患儿发病初期常常吃、喝、玩不误,精神状态还好。
第二,双侧白眼球、结膜充血,但没有眼部分泌物。
第三,口腔和咽部黏膜充血,嘴唇发红并干裂,并呈现草莓样舌。
第四,颈部淋巴结肿大。这一症状是所有主要症状当中出现频率最低的一个,两岁以下患儿出现的比例可以低到50%,很多两岁以下患儿不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
第五,躯干部形成多形性红斑,但没有水疱或结痂。红斑或者是渐渐消退,或者是形成更大的斑,像地图一样。
第六,发病初期掌心和脚心出现红斑,手心和脚心红肿,如同冻疮一样硬肿。发病的第10~15天进入恢复期,开始出现手指和脚趾的膜状脱皮。
对川崎病的诊断比较简单,6个症状中只要出现5个就可以确诊。如果6个症状中只出现4个,但通过超声心动检查或心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了冠状动脉瘤(或动脉扩大),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可以确诊为川崎病。
值得家长们欣慰的是,川崎病并不是疑难杂症,川崎病早期治疗效果非常好。在宝宝发病12天以内治疗都算早期,绝大多数可治愈,对它的治疗也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治疗药物:
第一,阿司匹林。早期需要的剂量会比较大,主要是针对炎症,后期继续使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主要是防止血小板聚集、防止冠状动脉的血栓。这很好理解,从药理学分类上看,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消炎药,有消炎的作用,另外,小剂量阿司匹林(75~毫克)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因此现在广泛作为抗血栓药使用。北京市卫生局曾发布新闻,指出北京市住院和死亡原因排在首位的是血栓性疾病,因此市卫生局将“推广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性疾病”工作纳入“阳光长城计划”,对社区医生开展专业培训指导,提高血栓性疾病患者阿司匹林的使用率,从而降低其再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第二,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90%的患儿对丙种球蛋白都是敏感的,所以,使用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后,一般在48小时之内,持续的高热就可能退下了,也可以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患儿通常在一周左右就可以出院,但冠状动脉的病变有可能滞后,所以在治愈后的两个月内,要继续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并定期进行心脏彩超或者心电图的复查。
如果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川崎病导致的心脏并发症并不多见,家长们不要被网络百科上的可怕并发症吓到,平时多储备疾病方面的科普知识,病到临头时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顺便提一句,如果宝宝接受了丙种球蛋白的治疗,通常11个月内不建议接种活疫苗(比如麻疹以及水痘疫苗),因为这期间接种活疫苗有可能不产生抗体,也就是说有可能打了白打,疫苗起不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孟州市妇幼保健院
公共
--
上海市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那些偏方能治白癜风- 上一篇文章: 比恐慌更严重的是失去信任面对问题疫苗我
- 下一篇文章: 川崎病不单是一种儿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