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按套路丙球治疗川崎病之犀利nbsp

时间:2016-11-30来源:疾病症状 作者:佚名 点击:

川崎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全身血管炎疾病,属自限性疾病,常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其主要危害,莫过于对冠状动脉的损害。目前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疾病早期大剂量丙球的使用使患儿冠脉损害降到了最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降低到5%[1]。目前大多数丙球的使用原则是:一旦诊断疾病后尽早静脉用丙球2g/kg,一次性给药,对于IVIG无反应型者,根据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推荐,再予第2剂治疗,剂量仍为2g/kg[2~4]。

一直以来,我以为:一旦考虑川崎病诊断,IVIG越早用越好,剂量一定是2g/kg一次性给予,然而,真的是这样的吗?

第一个问题:IVIG是否越早用越好?

鉴于目前的医疗环境,对于较为典型的川崎病患儿,发热未足5天者,在患儿家属焦虑与无形的施压中,医师往往会一次性给予足量IVIG,这有一个坏处,即未达到川崎病诊断的首要条件「发热≥5d」,可能该病本身就不是川崎病,而大剂量的IVIG可能掩盖真实病情。再者,过早的使用IVIG未能使患儿受益,EgamiK等[5]早有报道,早期IVIG治疗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及病死率相对高,尤其是在月龄小于6个月的男婴中。Muta等[6]在例的样本研究中得出,IVIG的使用最佳时机是发病后5~7d。

国内许多学者也认为,IVIG抵抗是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之一[7,8],疾病早期(病程1~4天)应用IVIG可增加患儿对其无反应的发生率,过早给予IVIG治疗可能需要再次追加IVIG剂量,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疾病晚期(病程10天后)应用IVIG,仍可取得相应的临床疗效,但其退热时间相对长、冠脉并发症发生率高;在病程的5~10天使用IVIG治疗川崎病所需时间短,反应性高,疗效好,且并发症可以耐受,可能是川崎病IVIG使用的最佳时间。[9~13,1

5]

第二个问题:剂量一定是2g/kg一次性给予吗,有无其他给药方案?目前的主流观点是,IVIG2g/(kg·d)一次给药,能较好地减低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由于经济因素、IVIG药品供应短缺及大剂量给药潜在的血液黏度增高、栓塞等风险问题,对IVIG治疗川崎病剂量上的选择是否还有其他更优或次选的剂量方案呢?

在年于珠海举行的全国儿科学术大会上,重庆医院的徐海燕在「丙球对预防和治疗川崎病冠脉损害的Meta分析」的报告中提到,其筛选出的18篇RCT文献共例病例中发现,丙种球蛋白2g/Kg单次给药组与1g/(Kg.d)*1~2d组相比,冠状动脉损伤发生比率、病变严重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比率中及临床症状、体征、炎性指标恢复上的疗效相似,但两者均与mg/(Kg.d)*4~5d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14]

另外,谢利剑等[15]曾回顾性分析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示在病程5~10天应用IVIG治疗1g/kgx2次的KD患儿,冠脉损伤的发生率为12.06%,相对于1g/kgx1次、2g/kgx1次及病程1~4天应用1g/kgx1次给药组低。总的来讲,在病程10天内使用IVIG1g/kgx1次或2次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方案。

第三个问题:IVIG无反应型KD第二次剂量什么时候给予?对于川崎病第一剂IVIG不建议过早给予,而对于IVIG无反应型KD,第二剂IVIG建议及早给予,其能阻止冠脉的进一步损伤,如果推延给药时机,可导致冠脉损害的发生率的增加。[17]

来源:丁香园

作者:陈培填









































有效防治出生缺陷推动胎儿医学与新生儿外
工商总局发布2015年全国工商系统消费


转载注明  http://www.hywxzx.com/jbzz/2074.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川崎病_川崎病常识_川崎病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