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第四单元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
提前备考,护师资格考试才能得高分!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的备战护师资格考试,小编每日更新护师资格证常考知识点,助大家每日进步一点点,早日拿证!
大
纲
解
读
1.传染病总论
(1)传染过程
(2)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3)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4)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5)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6)传染病的预防
(7)小儿传染病的护理管理
熟练掌握
①
①
①
①
③
③
③
考
点
整
理
传染病:由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一、传染过程
传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隐性感染最多见,其次为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最少最易识别。
结局
疾病
病原体被清除
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特异性被动免疫、特异性主动免疫
隐性感染
特异性免疫应答,无症状;部分成为健康携带者
显性感染
获得稳定持久的免疫力而不再感染;部分成为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状态
体内生长、繁殖,排出体外,不引起疾病,称病原携带者状态急性携带者3个月;慢性携带者3个月共同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持续排出病原体病原携带者是传染病重要的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
保持暂时平衡状态,不出现临床表现,体防御功能减退引起发病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有明确的病原体,对传染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有传染性:是传染病与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甲类、乙类、丙类
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
有免疫性:人体感染病原体后,均可产生特异性免疫
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包括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流行性及感染后免疫性,全部传染病均具有这些特征。
四、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温度、湿度、地理环境等。
》社会因素: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水平、公共卫生设施等。
五、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1.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称为潜伏期。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仅数小时,如霍乱。长则数月、数年,如狂犬病。潜伏期是确定传染病检疫期的重要依据,也有助于诊断。
2.前驱期
从起病至临床症状明显的时期称为前驱期。可表现为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及食欲减退等非特异症状,一般持续1~3日。起病急骤者可无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
不同传染病各自出现其具有特征性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异常,如高热、皮疹、黄疸等。病情由轻转重,到达顶峰,然后随机体免疫力的产生,病情减轻进入恢复期。此期易产生并发症。
4.恢复期
此期症状及体征逐步消失,器官功能逐渐恢复,称为恢复期。恢复期后如机体功能仍不能恢复正常,称为后遗症期。
六、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1.对传染病病人管理必须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早发现、早诊断:建立,健全城乡三级医疗卫生防疫网。
》早报吿:严格遵守传染病报告制度,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类别
疾病
上报时间
甲类2种
鼠疫、霍乱
城镇2小时农村6小时
乙类26种
传染性非典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炭疽等
城镇12小时农村24小时
丙类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手足口病等
按乙类报告
2.甲类传染病措施
①病人、病原携带者:隔离治疗。
②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③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医学观察、采取必要预防措施。
3.乙类、丙类传染病措施
①必要的治疗、控制传播措施。
②污染的场所、物品、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二)切断传播途径
预防
疾病
传播途径
①呼吸道:麻疹、水痘、腮腺炎、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②虫媒:流行性乙型脑炎③胃肠道:中毒性痢疾、脊髓灰质炎等
卫生措施
卫生处理和消毒是切断传染病传播的关键步骤
(三)保护易感人群
疫苗接种
主动免疫:保护作用持续数年
被动免疫:保护作用时间较短
七、小儿传染病的护理管理
护理管理
具体说明
建立预诊制度
①传染病门诊与普通门诊分开②指定诊室进,指定出口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特定场所,物理、化学清除或杀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
疫情报告
护理工作人员是法定报告人之一,规定时间向防疫部门报告
密切观察病情
临床表现、发病规律,观察病情、护理诊断,抢救准备
卫生宣教
流行特点、预防知识水平
冬冬老师→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 上一篇文章: 提分秘籍必过系列之中医内外妇儿易错和
- 下一篇文章: 孩子发烧请一定当心这种病,经常被误诊,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