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治疗川崎病的观察及护理
如果在起病后10 d内未接受治疗,20%~25%的患儿有冠脉受累
两组对比:治疗组的退热时间及热程明显短于常规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结果表明:早期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能使体温迅速降低,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在使用丙种球蛋白的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控制输液滴速是护理的关键
川崎病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为小儿常见的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其特点为发热伴皮疹、球结膜及口腔粘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以及恢复期指(趾)端特异性膜状脱皮多见于婴幼儿,可引起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病变,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1]阿斯匹林常规治疗可降低冠脉损害的发生率,但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可进一步降低冠脉损害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我科1990~1997年收治川崎病57例,通过回顾性分析,其中30例患儿给予ivig治疗,取得了明显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川崎病57例,男39例,女18例,男女比例为2.2∶1;年龄5个月至12岁,平均2.9岁,其中5岁以下49例,占86%均符合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方法:根据治疗情况分为ivig治疗组(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常规组):治疗组30例,均于发病10 d内给予ivig,其中25例用1 d疗法,2 g/kg;4例用4 d疗法,400 mg/(kg*d);1例用2 d疗法,1 g/(kg*d);同时应用阿斯匹林、潘生丁口服常规组27例,除未用ivig外,其余治疗均同治疗组
统计学处理:退热时间及热程的比较采用非配对资料t检验,参数以(x±s)表示,冠脉病变发生率采用χ2检验
2 治疗效果
退热时间:从开始用药至体温正常的时间,治疗组为(1.52±0.86)d,常规组为(3.87±1.54) d,治疗组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 3讨论
川崎病是小儿时期的一种急性全身性血管炎,病变主要累及心血管系统尤其是冠状动脉,可引起冠脉扩张、冠脉瘤、血栓栓塞,导致心肌梗死而猝死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在发病10 d内给予ivig,同时口服阿斯匹林治疗,冠脉受累可降至5%以下,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从本文两组治疗结果比较,常规组虽可缓解临床症状,尚不能完全防止发生冠脉扩张和动脉瘤而治疗组可迅速退热,并无1例冠脉受损,且认为最佳剂量为1 d疗法,2 g/kg,10~12 h滴注本组资料提示:早期给予ivig治疗川崎病,可预防冠脉损害,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