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以下幼儿谨防川崎病

时间:2016-10-1来源:检查诊断 作者:佚名 点击:

川崎病是一种血管炎综合征,也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结综合征,好发于2-4岁孩子,以男孩多见。

  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高。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是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在我国以7-9月发病较多,因此,夏秋之交,家长应特别警惕婴幼儿发生川崎病。

川崎病有五大发病症状:

典型症状有发热、眼红、口唇皲裂、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

  患儿一般在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持续高热不退1-2周、双眼球结膜充血、口唇皲裂出血、口腔黏膜充血、舌头表面似杨梅状、全身出现形态多样化的皮疹、手足硬性水肿潮红以及颈淋巴结肿大。上述症状消退后,可在手指和脚趾末端沿指甲与皮肤交界出现特征性的膜样脱皮,也可见肛门周围处脱皮。

  部分川崎病患儿可并发心、脑、肝、肺、肾等多脏器损害,其中,心血管损害最为突出,大多发生于发病后2-3周,可持续数月到数年。川崎病并发心血管损害的类型包括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等。动脉瘤可单发或多发,大多可于1-2年内消退,但局部管壁的纤维化可促使内膜增生,导致冠状动脉不能有效扩张,严重者可形成血栓、管腔狭窄闭塞乃至心肌梗死,还可导致严重的心脏缺血症状或发展成缺血性心脏病,是川崎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川崎病的危害如此之大,因此当孩子出现发热伴皮疹、黏膜损害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时,家医院就诊。

  由于引起川崎病的原因不是很清楚,故目前还没有预防其发病的良好措施,但由于大多数患儿在发病前有过上呼吸道感染,因此,夏秋之交,应尽可能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川崎病患儿不管有无冠状动脉病变,都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性,尽量避免发生高脂血症和高血压,以减少长大后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另外,患过川崎病的孩子,其再次发病率为1%-3%,故不可掉以轻心。平时要注意少患感冒以免复发。

川崎病的最佳治疗办法是使用丙种球蛋白,最好的治疗时机是发病后1~10天内,现在又认为5~7天治疗更佳。只要家长能够及时发现,这个病并不可怕。但是如果错过了时机,即使确诊为川崎病,再用丙种球蛋白,对防治心脏血管的损害也无效。

建议等到川崎病预后半年,可以打预防针。平时注意休息,多喝水,饮食清淡健康,少吃油腻辛辣食物。

丙种球蛋白对于灭活类的疫苗是没有影响的,对于减毒活疫苗则有影响,需要间隔3个月后接种打完丙球后要间隔一个月以上才能打减毒活疫苗,否则会影响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阻碍抗体的产生。如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IPV(进口的注射类的脊灰疫苗),A群流脑疫苗,都是可以接种的。因为这类疫苗都是灭活疫苗。但是麻风(8月龄),乙脑(8月龄)这些减毒活疫苗则需要在接种丙种球蛋白后3个月才可以接种。









































北京看白癜风哪最好
北京白癜风最便宜的是哪


转载注明  http://www.hywxzx.com/jczd/1181.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川崎病_川崎病常识_川崎病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