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1 病因病机
古代医学文献对kd无专门论述及与之相应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及传变过程,多数学者认为kd应归属“温病”范畴,也有学者认为应属“疫疹”或“斑疹”范畴[1,2]。其中,马献图等[3]认为kd的发生是由于小儿体弱或时令不正,致温热毒邪侵袭人体,伏藏体内,一旦再感时邪,便可引起伏邪发病。胡惠智[4]认为:“瘀热”是形成kd的症结,其病机是热壅经络,迫血妄行;热毒化火内燔,炼液成痰;血热成瘀。司远萍等[5]认为kd系外感温毒或疫毒之邪,侵袭肺胃,热壅阳明,充斥皮肤粘膜,瘀阻肢体四末,继之毒从火化,内窜营分,形成气营(血)两燔。吴水盛、朱江等[6,7]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感受病邪,易从火化,直达营血,造成气血两燔。朱盛国[8]认为外感温毒时邪,侵袭肺胃,毒从火化,传营入血,乃致气营(血)两燔;热毒熬血成瘀耗伤气阴。指出气营两燔,热毒瘀滞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汪受传[9]认为根据其发热,起病急骤及临床表现,认为属中医学温病范畴,与疫伤、温毒、阴毒发斑较为接近。运用卫气营血辨证施治已取得较好疗效。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时,早期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提高了临床疗效,控制了病程,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刘小凡[10]认为川崎病为外感或温热毒邪从口鼻而入,表现为卫气营血的传变过程,病变脏腑以肺胃为主,可累及肝肾诸脏。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注意滋养胃津,顾护心阴。中医药治疗kd,主要按卫气营血辨证论治。
1
2 分型论治
川崎病(kd)即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主要见于小儿,5岁以内多见。典型症状是初起高热,持续5天以上,伴有眼结膜充血、唇皲裂、杨梅舌、手足指肿胀等症状,并有皮疹、淋巴结肿大症状,累及心脏,早期有心肌炎、心包炎症状,后期可发生冠状动脉瘤。本病于1967年首先在日本报道,近年来在儿科中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川崎病(kd)即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主要见于小儿,5岁以内多见。典型症状是初起高热,持续5天以上,伴有眼结膜充血、唇皲裂、杨梅舌、手足指肿胀等症状,并有皮疹、淋巴结肿大症状,累及心脏,早期有心肌炎、心包炎症状,后期可发生冠状动脉瘤。本病于1967年首先在日本报道,近年来在儿科中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下一页
2
临床上多数医家对川崎病采用卫气营血辨证。司远萍等[3,5]将本病分为5型,卫气同病型,治宜清热疏风解表,以银翘白虎汤加减;气营两燔型,治宜清气凉营,以清瘟败毒饮加减;热恋阴分型,治宜清涤余热,养阴生津,以竹叶石膏汤加减;气阴两伤型,治宜益气养阴,以生脉散加减;疹毒郁结,痰凝阻络型,治宜清热解毒,活血散结,以清瘟败毒饮合消瘰丸加减。胡惠智[4]将本病分为2型,气营两燔型,治以清心凉血散瘀为主,方取清营汤加减;气阴两伤型,治以益气养心阴,活血祛瘀,方取增液汤合当归活血汤加减。李向东[11]将本病分为3型,卫气同病型,治以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方选银翘散加减;热入营血型,治以清热解毒,凉营活血,方选清营汤加减;气阴两伤型,治以益气养阴活血,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罗世杰[12]将本病分为3型,邪在卫气,治以疏风清热,透邪解毒,方选银翘散加减;气营两燔型,治以清气凉营,解毒护阴,方选清营汤合清瘟败毒饮加减;气阴两伤型,治以益气养阴,清解余热,方选生脉散加味。朱盛国等[8]辨证分3型,气营两燔证,治以清热解毒,清气凉营,选清瘟败毒饮加减;热毒瘀滞证,治以清营凉血,化瘀通络,选清营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养阴,佐以活血化瘀,选生脉散合竹叶石膏汤加减。汪受传[9]将本病分为3型,卫气同病治以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方选银翘散加减;气营两燔治以清气凉营,解毒化瘀,方选清瘟败毒饮加减;气阴两伤治以益气养阴,清解余热,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
早期牛皮癣治疗方法- 上一篇文章: 川崎病实验室诊断指标找到
- 下一篇文章: 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