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

时间:2017-7-12来源:疾病症状 作者:佚名 点击:

思考了1天1夜,决定,这件事,可以公开。

是的,我有“阿斯伯格综合征”。我家大儿子也有,而且他会是毫无争议的那个。而我老妈,我猜想,有很大可能也是。

阿斯伯格是什么?也许你看过有关电影,我看过2个,1个是《喜爱数字的女孩》,1个是《亚当》。但当时,完全没把他们往自己身上联系,他们多怪呀。但是,某种无法解释的亲切感,让我对这2部电影印象深刻。

阿斯伯格,从诊断标准上,属于自闭症的一种,最通俗的理解,就是”最轻微的自闭症“。认识我的人可能要哗然了。不可能!

真的。我一开始也是这样的反应。所以孩子9岁了,学心理学的我,才在随意听的一场讲座中意识到,我家这怪孩子,很可能属于“自闭症”!

然后在第二天搜索资料后确凿无疑地知道,孩子是一个小“阿斯伯格”。这还不是爆炸性新闻,最爆炸性的是,我自己也是!

再第二天,非常理所当然地,意识到,老妈很可能也是这“一族”。

至于我那比我更加古怪的哥哥,刚经过验证,他对此不以为然。那么算了。有可能他是而自己不知道,也不在乎,也可能他真不是。男性阿斯伯格,是很不同的。这个先不深入讨论。

这一切都发生在最近的3天。这3天里,我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没有“专业诊断”。听完讲座我尝试向主讲专家接触,但发现人家是“大V”,太受欢迎,没戏。医院挂号,挂不到,这种特诊,除非老实交黄牛费,否则别想了。医院,我自己是个“执证”的心理咨询师,我也学会诊断,我还是个心理学研究生,精通英语,我就非得找这种堵?自己还不会查资料么!

然后就是资料搜索。对大小子,根本没有疑惑。他是个标准的阿斯伯格。但对自己,我还是疑惑的,因为我缺乏一些诊断上的“标志”,比如刻板行为啦,缺乏同理心啦,但,直觉上,我跟阿斯伯格的距离,分明比跟”正常人“,要离得近得多。同时,理性分析,男女是不同的,同样的先天社会性缺陷,放在男性身上和女性身上,应当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因为,社会对女性的社会性要求要大得多,而女性具有先天的言语优势,又善于模仿,因此,女性阿斯伯格,应当比男性要难发现得多!事实也是如此,被诊断的阿斯伯格男女比例是4:1。

所以我专门搜索女性阿斯伯格的相关资料。这方面资料很少,但还是能找到的,当我读到第一篇对女性阿斯伯格“患者”的描述时,仿佛全身的细胞都发出“呵”一声的叹息,整个人松弛下来。

这就是我。找了一辈子的答案,原来在这里。我是个阿斯伯格。

前20年无名的困惑,后10年不间断的有意识探究,终于有了答案。

一开始怀疑自己有躁郁症,但是,固然我“躁狂”起来是异常的兴奋和过分投入,但“抑郁”的时候我很清楚自己跟真正的抑郁还是有区别。后来发现“胆汁质”人格,嗯,不错,这个分类也许靠谱,但全部人口都能分成4种人格类型以及各种混合型,这能解释我的容易高度兴奋和投入,依然不能解释我的“奇怪”。再然后,发现了“T型人格”——所谓的“智力型T+”,觉得靠谱多啦,很兴奋,但又渐渐发现,还是不对呀,我喜欢智力活动,只是真的觉得很享受而已,跟“追求刺激”,还是有区别的。现在,终于找到了完美解释一切的名词:阿斯伯格。为什么这次我知道它是终极答案?因为我的身体告诉我的:10年间,我全身的细胞们始终处于紧张状态,驱动着我不得不不停地寻找,不要问我为什么,我就是需要知道。而现在,我终于松弛下来,终于可以放下了。

之所以花了这么多年(尤其考虑到我还是学心理学的!),正是因为“自闭症”这个分类,实在太具有误导性。

典型的自闭症,现在大家相信都“耳熟能详”了:全然的自我中心,意识不到人的存在,不具有同理心,难以掌握语言,除了极少数有”特殊才能“的,绝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将是一生残疾,生活无法自理。

说这种典型的自闭症是“病”,没人会有疑义。也正因如此,当大小子两三岁时,老爸拿着些剪报来跟我说孩子可能是自闭症时,我嗤之以鼻。我家孩子根本不是那样的!

当然,更不可能有人把我跟这种“病”联系在一块儿。我可是个同理心泛滥的家伙,天天研究人的表情,互动,心理状态。怎么可能是“自闭”呢!

但,我为什么如此痴迷于研究这些?而且我是痴迷于研究人,而不是喜欢跟人打交道,正相反,一个人是我最幸福的时光。最要命的是,研究了半辈子,我怎么还没成为“人精”呢?

当然,这样说很容易引起大部分人的不以为然,这些,太含糊了。每个人都有他“怪”的地方,所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喜欢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感觉自己在社交场合“很笨”的时候。

之所以“自闭症”这个粗暴的分类具有误导性,不仅因为阿斯伯格跟典型自闭症的本质性区别:阿斯伯格人具有同理心,有情感需求,语言功能完整,跟自闭症完全不同。更因为,阿斯伯格根本不是病,而应当属于一种人格障碍!而人格障碍的特点,就是它的属性是弥漫性而不局限于某些标志性的“症状”,比“病”要难以诊断得多。

要形容一种人格障碍,你需要花费很多笔墨。比如“偏执型人格”,是在生活中,总是表现得疑神疑鬼,捕风捉影,让身边的人觉得莫名其妙,深受其扰。比如,一个妻子并没有出轨,但丈夫对妻子总是跟梢,查电话记录,管头管脚,疑神疑鬼,这很烦人,很奇怪。如果这个丈夫自始至终都是如此而不是“有始有终”——有明显的前因:比如在床底发现了别的男人的袜子,和后果:在有效的沟通和证据下会结束——而是持续整个婚姻,而且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有相似表现,即在各种场合,总是无端端地疑神疑鬼,而且从小到大都是如此,那么,才可以诊断其为“偏执型人格”——麻烦吧?

但,“疑神疑鬼”之余,他始终是个正常人,他还是为现实世界留有余地,他还是能意识到也许是自己错了,当别人(被无辜怀疑的妻子)强烈抗议时,他也诚心想改,专业术语叫“有自知力”。但,一旦超越了“疑神疑鬼”,而是“坚信”(毫无现实根据,或者其根据很荒谬),并据此采取行动时,那就是“偏执狂”——更确切的说法是“偏执型精神病”,而不是“人格障碍”了。这种很好判断,而大家恐怕也耳熟能详了,他们往往是各种荒唐凶杀案新闻的主角,警察局和政府等机构也特别熟悉这种人,孜孜不倦地为各种荒唐理由写信打电话投诉和上访的,就是他们。

而所谓的“阿斯伯格”,就是这样一种“人格障碍”,而不是“病”。

但也正因此,我们被归入了“自闭症”一属,因为2者确实是一家。

我就不去细数身上的种种“症状”了,因为就像“偏执型人格障碍”一样,每个普通人都能数出不少自己在生活中“过分疑神疑鬼”的事例。但只有这种人格的本人,以及其家人才明白,这种“障碍”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以及其带来的困扰。

但!出于学术上的严谨,和自尊心的缘故,我还是要把所有“患者”,“诊断”,之类的词汇打上引号。因为,我、们、不、是、病、人!!!

比其他人格障碍要值得得意和庆幸的一点,是这种障碍附带有补偿的,就是这是种所谓的“天才病”。

我也是我在意识到孩子的“病”之前这么多年对孩子的一种认识,以及他身边的老师,亲戚,认识他的其他成年人的共识:这孩子怪,但将来肯定是个偏才。

注意,是偏才,不是天才。天才,又是一个太有误导性的词了。

天才,是真正让你感到“不公平”的一种人。他们的才能,真的是天生的,而且,是全面的,他们不仅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比你高N倍的成就,而且,他们的优越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仅仅是一科两科,也不仅仅是学术!我看过一个“天才儿童”的纪录片,其中前面几个,明显全都是被自认为孩子是天才的父母逼出来的,表情凝重,“活得很累”的小大人,只有最后一个,笑容轻松而天真看上去无比正常的3岁娃娃,完全自发而快乐地站在小凳子上做饭(不是过家家,是真的给爸妈做饭!)等等成年人的活动,我惊叹,这才是唯一一个真正的神童!

比如,我的语言能力,是天生的,完全自动出现的,我没花过多少力气,别人问我怎么学好英语,我总是搔着头不知怎么回答——我不知道为啥别人就学不好啊!而且不仅英语,我的普通话,粤语,山东话,客家话,全都说得无比标准,别问我是怎么发生的,我只纳闷:你们学话,为啥故意要学得不对呢?明明不是那样发音的呀!我知道我是个语言领域的小小“天才”,对一般人来说,我很占便宜,很不公平。因为我没有额外付出,所以,没什么好得意的。

但!我的心理学,我的社交能力,我完全知道是怎么来的!因为我花了比常人千百倍的努力,不间断地观察,像剥洋葱一般层层剖析,并且在生活中反复验证,才得到答案。而对普通人而言,这整个过程都发生在以毫秒计算的一瞬间,是一种自动反应!

所以,如果在导师面前挨骂了,别的同学的反应是低头,谦恭,乖巧地听训,回头在老师背后对同伴发一通牢骚,也有的是马上不服辩解甚至吵架。而我,则是困惑地盯着老师的脸,试着解释,并试着得到老师的更多解释,失败后会马上缓和气氛,然后回家研究这个事件2-7天,并很可能得出某种结论并写一篇长文。

这就是我在24岁以后的主导活动。我现在可以说是个人类专家。但,我专精,正是因为我缺乏!如果你为我可以如此细致地剖析人而感到惊叹,请千万别用“天才”这种词。你们才是天才,天生的,跟人打交道的人才。

你会去注意两个人从见面到打招呼到攀谈到分手这个过程中各个毫秒级瞬间的眼神的,面部肌肉的,音调的,身体姿态的,乃至是周围“气场”的变化么?不会,因为没有必要呀!

举个例子:前些天为了领一张核磁扫描的主试证费了番麻烦,因为我错过了领证时限,要申请补办,而那老师很拽,申请书递上去了不批准,又不解释为啥。我根据他的表情,语调,身体姿态,旁边工作人员的表情姿态以及他们间的互动气氛,用了几个小时分析出:这老师喜欢权力的快感,他就想要别人的尊敬。于是,我重新写了一份毕恭毕敬,充满歉意,字迹工整的申请书并找了导师盖章,再递上去,成功了。第一次和第二次,都看到有其他同学被他用同样的方式拒绝,也看到其他人脸上的恼火和困惑。于是我很得意,又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真是个心理分析的天才,自己这本事真有用!但后来我想到,别人被拒绝后,可能纳闷个几分钟,回去直接就重新写了一份“正确”的申请书。想都不用想!我有什么可得意的呢?

这就是我在跟人打交道时每时每刻都在干的事情。我必须这样干。因为我缺乏那样的“自动化过程”。

为什么是从24岁后开始?因为那时候我有了孩子。在此之前,我能意识到自己跟别人的不同。但人是以自己为默认的“尺子”的,那时我只是认为这个世界很奇怪,但怪就怪吧,我不怎么care。作出一副高冷的姿态远离人群,背着一身“牛人”的才能,足以获得保护。耳中塞着耳塞听着音乐,低着头独自来往于教室和宿舍之间,不用跟任何人打交道,我整个大学生涯都是这样过的(你也见过这种人吧?他们中的一部分,很可能就是阿斯伯格,但也有不是的,需要具体区分)。但有了孩子以后,一切都不同了。我的母性本能觉醒。学会“fitin”,有要命的必要!!!

我的“怪”,猪当然从一开始就发现了。恋爱期间,它也是一种魅力。婚后问题开始显现。有了孩子以后,问题就真的很成问题了。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差,生活质量越来越差,离婚的念头越来越响,但是孩子怎么办?我们2个人,都特别特别爱孩子呀!别的可以分,孩子怎么分?!为了孩子,有些事必须要改变了。

有了动力,我才渐渐地开始注意到,不是“世界就是这么奇怪的”,而是,我才是奇怪的那个。

由母性本能驱动,我开始了10年的漫漫征程。没人能理解,为啥对我来说,夫妻矛盾要花这么久来磨合?别的夫妻,要么早就放弃了,接受现实了,将就着过呗;要么,算数了,离了;要么琢磨2下,发现问题了,解决了,好了。而我们,是长达10年的时光,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尝试,永不放弃。为啥不能放弃呢?最简单的解释还是那句:我的细胞不同意。

到后来,学会了种种表达技巧,纠正了种种错误行为后,我们的婚姻质量表面看上去很不错呀,很标准的相敬如宾了。有些东西还是不太对。猪这个“正常人”,对我依旧孜孜不倦的探索感到莫名其妙,劝我:不可能完美的呀,差不多就行了呗?但是,不行呀!别问我为啥不行,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有些东西还是不对,我没法放弃(细胞……)!

终于在去年,考研期间,我发现了我们关系中的最核心,最“初始”的问题。发现了,问题就解决了。从此,我们的关系终于达到了我所认可的完美。我们彼此都达到了最舒服,最自在的状态,配合无间,是一对完美搭档。于是,我的细胞们终于同意了。我才终于可以停止对夫妻关系的探索。安心投入于我的学术生涯。

你可能会觉得我说得太含糊,没提供具体事例。我并非有意遮掩,或是写作水平有问题,我完全不介意写出来,也很想写出来,但是我很清楚,写出来你们不会懂,只会浪费篇幅。因为这是我特有的需求,你没有这个需求,而且你所认识的人里你也没听说过这种需求,就不会理解。就像一个妈妈向你抱怨孩子不好好吃饭一样,你会同情地笑,你知道她为啥会烦这个,因为你能想象如果你的孩子不好好吃饭你也会着急的,或者你常常听说和见过别的孩子和妈妈这种表现。但如果我对别的妈妈抱怨我的孩子从1岁到5岁都喜欢连续1小时不断地开门关门,别的妈妈会出现一瞬间惊讶的眼神,然后礼貌地,微笑地,也许同时带着掩盖过的优越感的表情,努力想出一些安慰我的话来勉强维持对话。但很快对话会结束的,因为我们的经验差异太大,她没见过这样的孩子,无法理解孩子的行为,也无法理解我的感受,这样的对话维持下去“没有营养”,对方与我,都会失去兴趣。

是的,我的大小子也是个阿斯伯格。他确实怪。从3岁开始我就知道这点。从婴儿期开始,不对视,不需要陪伴,对别的孩子不感兴趣,完全沉浸在“物”的世界,自己一个人坐在沙发上舔一个玩具或是啃一角书,一坐就是个把小时。但这是我第一个孩子,3岁前我以为孩子就是这样的。虽然他跟所有育儿书上的描述都不一样,但,他同时具备所有育儿书上鼓吹妈妈们要努力培养的孩子的素质:比如专注力呀,守规则呀,毅力呀,吃饭不挑食呀,所以我只是得意:人们对孩子都误解了,书上说的孩子的问题,都是教养方式的问题,看我的教养方式多成功!

但是我很快发现,孩子那些素质并不是我的功劳,而是他本身如此,而且比常人所期望的程度有点“过头”。比如他的不挑食,固然因为活动量大胃口好,也因为他对身体感觉十分迟钝,冷热酸甜各种不舒服,人家就是意识不到,发现不了!大小便问题一直到5岁,才在我的忍无可忍下采取狠心的铁腕手段给“治”好了,但一直到现在9岁了,还是时有发生大便拉在裤子里的情况。

而小小子出生后,我才发现,原来带孩子,是可以这样轻松的,不需要时刻神经紧绷提防哪里让孩子不满意而情绪大爆发的!原来带孩子可以是很有乐趣的,他会对你感兴趣,明显地喜欢和享受跟你在一起,而不仅仅是需要跟你在一起的!原来大部分事情,根本就不用教,孩子自动就能学会的!

刷牙,站在孩子面前给他示范,他自动会模仿,纠正一点小错误,容忍他因为灵巧性不足而造成的一些不完美,他很快就学会刷牙了。

但大小子,为他学刷牙,我几乎要崩溃了。最终我才发现,我不能站在他对面教,那样对他来说是反的,他也不知道自己的动作跟我的完全不同,我要跟他一起站在镜子前面,让他自己能看见自己的动作!这样,他终于学会了刷牙。

我自己的幼年记忆很少也很模糊,但我记得一个片段,就是3岁前在山东老家上学前班时,每天早上的“必修课”,是老师蹲在我面前给我重新穿鞋,因为穿反了。大小子也总是穿反鞋。每次都要提醒他“看看你的脚”,他才换过来。后来我意识到,他穿反是因为注意不到脚的感觉,“看”没用,要引导他去“注意”,于是把说法改成“感觉一下你的脚”。从此,不再穿反鞋了。

就是这样,一路“状况”,一路困惑,一路摸索,不停地想办法,“千辛万苦把孩子拉扯大”。孩子的怪越来越不明显。自己待着,他看起来还是很正常的,一放进孩子堆里,问题就出来了。

不交往,独来独往是自然的。一堆怪毛病,给老师制造麻烦也是家常便饭,我已经患上了“接老师电话恐惧症”。还好,孩子“经手”的这么多老师,都比较包容,尤其是最近2个班主任,不知她们是否比我更早知道“阿斯伯格”并意识到孩子就是,反正她们就是这样看待他以及对待他的:特别关照,高度包容,并鼓励其他孩子也这样做。前阵子去参加家长会,发现他是班里的“大熊猫”,很多懂事的孩子都对他友善,对他的古怪觉得很有趣,并且主动照顾他。我很感激这一切,尤其感激老师。不知她知不知道“融合教育”,这就是自闭症专家们在奋力倡导的融合教育。

但,还是有问题的。被欺负的问题。从进幼儿园开始就有。我本来是觉得受点欺负没啥,打人是不对的,即使被欺负了也要和平解决。但,这孩子根本缺乏和平解决的能力啊!这正是他成为那些孩子的靶子的原因!

孩子身上出现的各种伤痕和淤青越来越多,已经超出了孩子们间正常的推撞,我也受不了了!幼儿园,跟老师反映,问题好了很多。小学,老师管不了那么多,而且,孩子们的智能提高,他们知道躲着老师,几个人联手!

猪从一开始就主张教孩子反抗。孩子羞怯,不敢,从幼儿园学到三年级才学会,但分寸很不会把握。被几个孩子联手欺负的时候,没别的办法,只能用牙咬,这招很管用,人家不敢那样欺负他了,但也因为太管用了,这家伙开始处处用,是不是都开咬!于是又得教他辨认各种形势……

前阵子在班级







































偏方治疗白癜风
白癜风医院


转载注明  http://www.hywxzx.com/jbzz/5071.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川崎病_川崎病常识_川崎病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