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了蓝瘦,香菇出现这些症状
雨的印记韩国李闰珉
宝宝发热了,蓝瘦,香菇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一、发热机制:致热原性发热和非致热原性发热
?致热原性发热:致热原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外源性致热原通过内源性致热原作用),是临床最常见的发热机制。外源性致热原,包括各种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宿主细胞→发热的介质→内源性致热原(又称白细胞致热原),经血脑屏障→下丘脑体温中枢的调定点→调定点↑→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挛→产热↑,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排汗↓→散热↓→产热散热→发热。
?非致热原性发热:1.机体产热过多:如剧烈运动、惊厥、哭闹、摄入蛋白质、高热量食物过多、甲亢等;2.机体散热障碍:如广泛性皮炎、烧伤、外胚层发育不良致汗腺缺乏、环境温度↑,包裹过多等;3.体温调节功能异常:如大脑发育不全、颅脑损伤、出血、高钠血症、新生儿脱水热、安眠药中毒、暑热症等。
?故建议:1.发热时出现寒战(肌阵挛)时产热增加、手脚凉(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时散热减少,说明体温还会上升,此时可以解开衣服、捂热手脚,必要时物理降温、口服退热药,不要裹更多衣服被子,以免出现高热惊厥。2.体温应在安静状态下测量,避免在运动、哭闹、进食、捂被、出汗等时测量体温,此时体温不能代表真实体温。3.婴幼儿体温易受外界温度影响,婴儿穿衣以手脚热不出汗为标准,衣物、被子过多可使患儿出汗过多、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时影响各脏器功能甚至死亡。(冬季常有婴儿因捂热综合征就诊)
二、发热的病因:临床常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以前者多见
?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结核菌、立克次体、原虫等)引起机体局部或全身感染均可引起发热、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
?非感染性发热:1.风湿性疾病与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川崎病、皮肌炎、药物过敏等。2.肿瘤与血液病:以白血病最常见,其它有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朗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等。3.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各种严重损伤如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大面积软组织挫伤、内出血等。4.其它:药物热、药物中毒、输血或输液反应、高钠血症、栓塞与血栓形成、免疫缺陷病等。
三、发热的分度(腋温):低热37.4-38℃,中等度热38.2-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四、热型:1.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是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的体温曲线类型,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体温骤然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回归热:是指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的体温曲线类型,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5.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6.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v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退热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或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等)的应用,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再典型。
五、发热的益处:一定程度的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防御性反应,有利于消除致病因素:1.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增强,可增强白细胞的动力及活性,刺激干扰素的产生及激活T细胞的功能;2.可使一些病原体生长受抑等。
六、发热的弊端:1.发热可引起高热惊厥;2.增加氧耗,加重组织缺氧;3.心搏量增加,增加心脏病或贫血病人的心脏负担;4.增加颅高压等。
七、发热的正确处理方法:1.一般发热不高,又未明确诊断,不应急于退热,这样既有利于机体发挥防御功能,又不会掩盖症状而影响对疾病的诊断。2.但对于有些高热和持续发热的病人,即使还未明确诊断,也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降低体温,以减轻高热对机体的不利影响。3.当体温38.5℃以下,发热者无明显不适症状,以物理降温(凉水或温热水擦拭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为主;如果体温38.5℃以下,发热者有明显不适症状、持续不退、或既往有热性惊厥史,可在物理降温的同时口服退热药物;体温38.5℃以上,一般需口服退热药物,体温持续不退者(用药1-2小时后体温不降,或降后复升),可两种退热药间隔使用。
郑医生温馨提示发热的原因很多,不同的热型指导不同的疾病,患者一味对正常体温的追求,可能会掩盖某些疾病发展的典型表现,影响医生对疾病病因的发现、诊断和治疗。
赞赏
人赞赏
哈市治疗白癜风医院成都白癜风专科医院- 上一篇文章: 宝宝两次生病,我是如何与医生打交道的
- 下一篇文章: 别乱亲吻爸妈亲了孩子一口,孩子终身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