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心血管专业发展沿革与展望

时间:2016-12-19来源:疾病症状 作者:佚名 点击:

本文原载于中华儿科杂志年2期(节选)

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首次成立包括心血管学组在内的10个专业学组。依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心血管学组的成立,近30年来我国儿科心血管专业发展迅速、成果斐然。

一、快速发展的小儿心血管学科

1.健全组织,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在儿科心血管学组成立以前,已有从事研究儿科心血管疾病的医生于年成立9省市心肌炎协作组,展开学术研究和讨论,并于年召开第一届“全国小儿心血管学术交流会”。年儿科心血管学组成立以后,分别于至年召开了第二届至第十九届“全国小儿心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会议规模不断扩大,交流的学术论文由第一届的87篇增加至近年的篇左右,参会代表也由最初的96名增加至余名。

2.培养人才,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年以来,小儿心血管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点、博士后流动站逐渐成立并且迅速增加,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医师,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儿科心血管专业的中坚力量和接班人。

3.团结协作,组织和开展全国多中心研究:集中优势,团结协作,开展多中心研究是取得准确、可信的临床科研成果的重要保证。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组织开展了多项全国多中心研究。目前已完成的有“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标准”“儿童不同原因晕厥诊断及血液动力学研究”“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卡维地洛对小儿心力衰竭的治疗研究”等。小儿冠状动脉与心血管功能和结构正常值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自然闭合规律的研究以及儿童晕厥研究等正在进行中。

二、制定儿科心血管疾病诊疗常规和专家共识

1.心肌炎:年我国9省市心肌炎协作组制定了“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依据”。经个单位试用并讨论修改4次,于年定稿。以后又经多次修改,目前最终版为年9月的修订版。

2.心力衰竭:年制定了“小儿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方案(试行)”。年制定了“小儿心力衰竭诊断治疗建议”。

3.心律失常:年制定了“小儿心律失常治疗方案”。

4.感染性心内膜炎:年制定了“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标准”。年制定了“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建议”。

5.先天性心脏病介入疗法:年制定了“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南”。年参与制定了“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专家共识”。

6.儿童晕厥:年制定了“儿童晕厥诊断指南”。

7.川崎病:年制定了“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

8.血脂异常:年参与制定了“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

9.代谢综合征:年参与制定了“中国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定义和防治建议”。

10.心肌病:年制定了“儿童心肌病代谢性病因的诊断建议”和“儿童心肌病基因检测建议”。

11.儿童肺高血压:年制定“儿童肺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12.编写儿童心血管疾病诊治指南或规范:年心血管学组组长与副组长参加编写了《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的心血管疾病部分;年心血管学组全体成员编写了《儿科心血管疾病诊治规范》,正待出版。

三、儿科心血管疾病研究与诊治进展

我国儿科心血管疾病研究涵盖面广,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诊治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成果显著。

1.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我国于年开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但初始阶段由于操作较复杂,治疗效果不理想,开展例数较少,治疗疾病有限。自经皮球囊导管治疗肺动脉瓣狭窄、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等取得成功以来,由于操作相对简单,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因此在国内迅即开展和推广,医院已开展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2.心肌炎:心肌炎缺少特异诊断指标,因此对其诊断标准认识有很大差距,心血管学组于、、年3次组织学组成员进行讨论和修订,在统一我国儿科医师对心肌炎诊断标准的认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治疗方面,年我国首先发现黄芪可抑制柯萨奇病毒,减少Ca细胞内流,降低氧自由基,治疗心肌炎有效,其有效成分是黄芪皂苷与多糖。

3.心力衰竭:多年来心力衰竭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而做出的定性诊断。近年来,器械检查如超声心动图、磁共振成像以及脑钠肽等实验室检查等,均可作为心力衰竭定量诊断指标应用于临床。

4.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年我国开始使用射频消融治疗小儿快速性心律失常。近年来发展迅速,截至年已有8家医院开展此项技术,共治疗例,成功例(97.3%),复发例(4.7%)。

5.儿童功能性心血管疾病:20世纪90年代我国首次报道了我国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随后北京、湖南、医院展开多中心研究,在直立不耐受(OI),如VVS、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直立性低血压(OH)等儿童功能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发现和突破性进展。

6.川崎病: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心血管学组等提出的“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对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危险分层并采取不同对策,在临床诊断、治疗和随访中具有重要意义。

7.新型气体信号分子的发现及其心血管效应:医院首先在国际上提出内源性硫化氢(H2S)是心血管功能调节的新型气体信号分子;H2S还可通过对炎症水平的调节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继之发现二氧化硫可降低高肺血流大鼠的肺动脉压,内源性二氧化硫降低与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有关。

8.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近年来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广泛开展,对及早发现胎儿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脏肿瘤、心包积液和及时治疗起着重要作用,对于胎儿心脏病是否需要宫内药物治疗或终止妊娠积累了经验。

9.心肌病:心肌病的定义和分类国内外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年以来,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心血管学组召开了3次专题讨论会。心肌病病因复杂,遗传是重要原因。我国也已开展了肥厚型心肌病的遗传基因检测。

10.克山病(地方性心肌病):克山病在我国16个省、自治区流行,多数研究认为与缺硒有关。但补硒只能起预防作用,无治疗作用,因而目前认为克山病并非单纯由于缺硒所致。

四、展望

综上所述,我国儿童心血管专业发展是迅速的、全面的,成绩是巨大的、显著的,这是全体从事小儿心血管专业的人员,尤其是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成员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继续保持和传承团结协作、互相配合的优良作风,是我国儿童心血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当前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是我国人口多、心血管疾病患儿多,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等新技术虽然发展很快,但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必须狠抓普及工作,但这种普及亟待科学化规范和同质化管理;另一方面我国某些心血管疾病的学术水平和相关科研设备与先进国家仍有差距,如心肌炎的病毒病原检测、心肌病的遗传基因突变检测等只能在少数单位开展,因此在加速发展的同时,要加强交流、互通有无、相互协作、资源共享。

本文全文详见中华儿科杂志2期

本文编辑:孙艺倩









































西安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哪里医院治白癜风好


转载注明  http://www.hywxzx.com/jbzz/2552.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川崎病_川崎病常识_川崎病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