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告诉你川崎病是个什么鬼
这几天,很多妈妈的朋友圈都被“川崎病”刷屏了。霾重风冷,生病的宝宝特别多,怎么确认是不是川崎病?
正巧我闺女米团连发了三天低烧,下眼皮还隐约有点发红,让我一度心急如焚,担心会不会是川崎病?米团退烧出疹后我又想:这次没事了,那要是再发烧该怎么办呢?最近感冒的娃那么多,有没有一个专业而简明的方法来辨别是否是川崎病?正巧,医院内科方面的资深专家,在我再三的骚扰诚挚邀请下,他义薄云天的连夜赶出一篇关于川崎病的专业介绍来!
经过大萌子火眼金睛的审核,这篇文章非常清晰好懂(我这种医渣看起来都毫不费力),适合拿出来给广大妈妈们分享!所以下面的时间,就留给——医院的刘卫平大夫!
川崎病科普开始啦。
川崎病是个什么鬼?
刘医院副主任医师
川崎病的由来
中医上常说“纯阳之体,易受风寒湿热”,其实这是婴幼儿的免疫系统不成熟,容易感染外来的细菌、病毒,所以经常发烧、出皮疹。从西医的角度上来看,大部分发烧、出皮疹是感染的因素导致的,比如猩红热、麻疹、风疹等等,但是凡事总有一些例外。年,日本的川崎富作医生总结了50例婴幼儿病例并发表在医学杂志上,这些小小的病人虽然也有发热和皮疹,但是却是以血管的炎症为主要病变,发病的原因也不同于猩红热那些疾病,所以人们就把这种病叫做川崎病。
川崎病是常见病吗?
从医学流行病学研究来看,世界各地的川崎病的发病人数在逐渐增加,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发病率的确在升高,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人们对这种病的认识也在提升,能够更加明确地进行诊断了。日本是川崎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每1万个婴幼儿中大约有为24个人发生川崎病,而相比之下,我们国家的发病发病情况要低得多,比如台湾地区每1万个婴幼儿中大约有7个人发生川崎病。所以均衡来看,婴幼儿发生川崎病的概率约为千分之一,其实还是很低的。
为什么会得川崎病?
川崎病的发病原因还不清楚,涉及到外来病原体的感染、我们身体免疫系统的激活、甚至是我们基因的遗传易感性等诸多方面。从发病机制上看是我们的血管本身出现了炎症,这种炎症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细菌感染,而是我们的免疫系统对血管的损伤导致的无菌性炎症。
川崎病都有哪些表现?
川崎病在医学上的正式名称叫做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顾名思义,这种病的主要表现就是三个方面:
1、皮肤(表现为皮疹);
2、黏膜(口腔黏膜和眼结膜充血);
3、淋巴结(颈部淋巴结肿大)。
尽管如此,发烧是川崎病最常见的一种表现,通常长达5天以上。当然,有些小病人可能会出现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等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这个时候就需要格外重视。医院为例,-年共有例川崎病患儿住院治疗,最小的2个月,最大的接近15岁,大多数患儿年龄在l岁左右;99.9%的患儿发烧,发烧的时间从1天到40天不等,平均发烧7天左右;92%有眼结膜红肿;74.8%有皮疹;36.1%的患者经过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冠状动脉扩张;32.3%有心电图异常。
什么时候需要怀疑是川崎病?
川崎病在临床医学上有诊断的原则,包括6条标准:
(1)持续5天以上的不明原因发热,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2)双眼球结膜充血,无脓性分泌物渗出;
(3)口唇皲裂、潮红,口腔黏膜弥散性充血,杨梅舌;
(4)急性期手足硬肿,掌跖红斑,恢复期指趾端有膜状脱屑或肛周脱屑;
(5)多形性充血性红斑、皮疹;
(6)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可达1.5公分以上。
符合上述标准中的5条就可以考虑川崎病,但是这6条标准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其中第1条,也就是持续5天以上的发烧对川崎病的诊断是非常关键的。
但是临床情况复杂多样,很多孩子并不完全符合上面的诊断标准,尤其是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症状不典型,在病程发展中出现超声心动图或血管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瘤者,在医学上被归类为不完全川崎病。
川崎病真的那么可怕吗?
川崎病属于自限性疾病,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经过对症的治疗,慢慢就能自己痊愈。即使是出现了冠状动脉扩张,只要程度不重,经过正规治疗也是可以逐渐康复的。但是有些病情较重的患儿,医院就诊。
刘卫平赞赏
- 上一篇文章: 推荐篇我的身体有毛病,还可以买保险
- 下一篇文章: 川崎病亚洲男孩更常见的血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