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聚焦川崎病诊治难点与争议
时间:2016-11-27来源:疾病原因 作者:佚名 点击:31次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年日本人川崎富作首先发现的,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川崎病。本病很常见,是最常见的结缔组织病,在我国发病率约为/10万。由于本病无特异诊断指标,临床上是综合症状与体征,结合化验和超声心动图作出诊断的。川崎病在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上有很多难点和争议,现介绍这些问题并提出笔者个人的解决方法。诊断中的争议和难点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 川崎病有6个表现:①发热>5d。②皮疹。③眼结膜充血。④口唇发红、干裂。⑤手足红肿或指尖脱皮。⑥淋巴结肿大。川崎提出,上述6个表现,有5条可确定诊断,有4条可诊断为疑似川崎病(以上5条或4条中必须包括发热)。近年来,对临床上不完全具备川崎病诊断条件者,称之为不完全川崎病。最大的争议是,只有3条(其中1条是发热>5d)是否能诊断为不完全川崎病。有的医生认为,只具备3条即可诊断为不完全川崎病。有的甚至认为只有“2+2”(即只有2条症状,再加上血沉>40mm/h和C反应蛋白>40mg/L)也可诊断。这样虽避免了漏诊,但可能造成误诊。如麻疹,也有发热>5d、眼结膜充血、身上有皮疹,如果按照上述标准也可诊断为川崎病。因此,我国儿科免疫学组和心血管学组部分成员开了一次讨论会,制订了一个“3+1”标准,即具备6条中的3条,同时必须有冠状动脉病变才可诊断为不完全川崎病,予以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否则应每周查1次超声心动图,发病1个月后每个月查1次,直到3个月。如发现了冠状动脉病变,即诊断为不完全川崎病,予以IVIG,否则即否定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脑钠肽(BNP)增高对川崎病的诊断价值国外报道川崎病患儿BNP显著升高,其原因是川崎病患儿有心功能不全。国内年医院报告川崎病患儿BNP升高,患儿心功能正常,而与血清肌钙蛋白(cTnT)升高有关。因此川崎病部分患儿有cTnT升高,BNP升高。笔者研究发现,川崎病患儿BNP升高>5倍,即BNP>ng/L,或氨基末端脑钠肽(NT-proBNP)>ng/L,有助于川崎病的诊断。“四不现象”对川崎病的诊断价值笔者发现川崎病有四不现象:①淋巴结肿大但不化脓;②眼结膜充血但无分泌物;③口腔黏膜发红但无溃疡;④皮肤有皮疹但不结疤。以上4条中除第1条已有文献报告外,其余3条都是笔者发现的。同时必须指出,任何事情都有例外。笔者曾见1例川崎病患儿淋巴结化脓,因此上述“四不现象”,可见于绝大多数川崎病患儿,但并非绝对没有例外。并发症对川崎病诊断的影响 并发症出现过早,掩盖了川崎病的特点,会延误诊断。川崎病有很多严重并发症,如脑炎、格林-巴利综合征、脊髓炎等,多数出现在川崎病症状发生以后,这些病例易于诊断,但有少数病例先出现并发症的症状,几天以后才出现川崎病的症状,因而掩盖和延误了川崎病的诊断。治疗中的争议和难点IVIG用法的争议 学者对IVIG的用法有不同观点,过去用mg/(kg·d),连用5d,见效太慢,增加了冠状动脉病变的可能,因此已废弃不用。目前国际上有2种用法,日本采用2g/(kg·d),只用1次,见效较快,但由于这样需要液体量太多,易增加心脏负担,甚至引起心力衰竭,因此规定必须在10h左右缓慢均匀滴入。另一种方法是美国的1g/(kg·d),连用2d,此法较安全。医院都采用1g/(kg·d),连用2d。此外,上述剂量每天≤30g。阿司匹林用法的争议 对于阿司匹林的用法,目前有2种,一种是美国的用量,80~mg/(kg·d),分2次口服。此量胃肠反应较大,并且川崎病用阿司匹林疗程较长,如此大剂量引起的细胞减少的机会较多。一种是日本的用量,50~60mg/(kg·d),分2次口服,医院也采用此剂量。上述剂量用到退热后1周,减为5mg/(kg·d),1次/d。对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连服3个月;对有冠状动脉病变患儿,一直服到冠状动脉病变消失后3个月。由于阿司匹林对胃肠刺激大,因此服大剂量时应饭后服,以减少反应。皮质激素应用的争议 皮质激素对川崎病退热有良好作用,但有文献报告,早期用皮质激素可增加冠状动脉病变,因此有一段时间,川崎病禁忌使用皮质激素。但以后有不少文献报告,否定了用皮质激素可增加冠状动脉病变的结论,但至今一般川崎病治疗不首选皮质激素。无反应性川崎病治疗的争议 川崎病应用2g/kgIVIG后48h,体温仍>38.0℃,称为无反应性川崎病。无反应性川崎病发生率为10%~15%。对无反应性川崎病的治疗有很多争议。有文献报告,在川崎病发病4d以内,使用IVIG可使无反应性川崎病增多,但这并不是说川崎病用IVIG必须在发热5d以后,因为用IVIG过早,虽然可能增加了无反应性川崎病的发生率,但减少了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二者相比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更重要。对无反应性川崎病的治疗,目前有以下4个方案:①再注射1个疗程IVIG,即再注射IVIG1g/(kg·d),连用2d。②IVIG1g/(kg·d),只用1d。③IVIG1g/(kg·d),加用皮质激素。④只用皮质激素和阿司匹林。上述4个治疗方案中,以第1个方案应用得最多,疗效最好,但经济负担也重。笔者观察川崎病患儿用IVIG1g/(kg·d),连用2d后,48h体温仍>38.0℃者,再继续观察24h,有半数患儿体温自动降至<38.0℃。因此笔者建议,用IVIG2g/kg后应观察72h,如72h后体温仍>38.0℃,再用IVIG1g/(kg·d),连用2d,这样可减轻部分患儿的经济负担。冠状动脉病变治疗的难点 由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是多发的,且多种多样,如狭窄并瘤样扩张。笔者的经验是,冠状动脉开口处扩大绝大多数在2年内自愈,但主干或分支扩大,自愈的可能性较小。冠状动脉扩大>0.4cm,一般不会愈合;>0.8cm,有破裂的可能。冠状动脉狭窄很少自愈,且有发展的可能,而且由于病变是多发的,有时治好1个病变,几年后另一处病变又严重了,医院已开展了手术和介入治疗,但只治疗了少数患儿,多数患儿的问题仍未解决。作者:山东医院儿科 马沛然 张静淄博职业学院护理学院 马悦华排版:刘清华
喜讯:“村医之家”留言功能开通啦!现在大家可以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啦!(详情请戳文末“评论”按钮)
村医之家第一名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医院
- 上一篇文章: 天气骤降,孩子发烧了怎么办
- 下一篇文章: nbsp终于学会了看验血报告,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