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大于5天一定要想到川崎病

时间:2021-3-24来源:治疗方法 作者:佚名 点击:

白癜风没有医治 http://www.ltjzw.com/m/

川崎病于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告,又称为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征。年以来,世界各国均有发生,以亚裔人发病率为高。本病呈散发或小流行,四季均可发病。发年龄以婴幼儿多见。

1:病因病因不明,流行病学资料提示多种病原如立克次体、葡萄球菌、链球菌、反转录病毒、原体感染等为其病因,但均未能证实。2:临床表现1.主要表现:

(1)发热:体温可达39~40℃,持续7~14天或更长,抗生素治疗无效。

(2)球结合膜充血:于起病3~4天出现,无脓性分泌物,热退后消散。

(3)唇及口腔表现: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4)手足症状: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和掌跖红斑,恢复期指(趾)端甲下和皮肤交界处出现膜状脱皮,指(趾)甲有横沟,重者指(趾)甲亦可脱落。

(5)皮肤表现:多形性红斑和猩红热样皮疹,常在第1周出现。肛周皮肤发红、脱皮。

(6)颈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表面不红,无化脓,可有触痛。

2.心脏表现:于病程第1~6周可出现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冠状动脉损害多发生于病程第2~4周,但也可发生于疾病恢复期。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瘤破裂可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3.其他:可有间质性肺炎、无菌性脑膜炎、消化系统症状(腹痛、呕吐、腹泻、麻痹性肠梗阻、肝大、黄疸等)、关节痛和关节炎。

3: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周围血白细胞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轻度贫血,血小板在第2~3周时增多。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血清转氨酶升高。

2.超声心动图:是本病最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急性期可见心包积液,左室内径增大,二尖瓣、主动脉瓣或三尖瓣反流;可有冠状动脉异常,如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脉瘤形成。

4:诊断标准

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

(1)四肢变化: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

(2)多形性皮疹

(3)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

(4)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5)颈部淋巴结肿大

如上述5项临床表现中不足4项,但超声心动图有冠状动脉损害,亦可确诊为川崎病。

5:治疗

1.阿司匹林。需维持6~8周。如有冠状动脉病变时,应延长用药时间,直至冠状动脉恢复正常。

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宜于发病早期(10天以内)应用,可迅速退热,预防冠状动脉病变发生。部分患儿对免疫球蛋白输注后无效,可重复使用1次,或选择使用糖皮质激素。需要注意使用免疫球蛋白的患者,1个月内不宜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和水痘疫苗。

3.糖皮质激素。主要针对免疫球蛋白治疗无效,或存在免疫球蛋白耐药风险的患儿可考虑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6:预后

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复发率大约1%~2%。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于出院后1、3、6个月及1~2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大多于病后2年内自行消失,但常遗留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异常。巨大冠状动脉瘤常不易完全消失,可致血栓形成或管腔狭窄,需要外科手术介入。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注明  http://www.hywxzx.com/zlff/9852.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川崎病_川崎病常识_川崎病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