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哪,作为家长,你真的会正确给孩子用药吗
北京雀斑医院那家好 http://m.39.net/pf/a_8713959.html
中国红十字会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医疗损害事件造成约40万人非正常死亡,是交通事故致死人数的4倍。致死原因很大一部分是不安全用药。这其中,儿童的不安全用药又占了很大比例。
有的孩子出现感冒、腹泻等常见病后,家里没有储备相关的儿童专用药物,由于看病不方便等原因,有的家长会自行给孩子吃成人药,有时还自作主张把药量减半,认为这样就可以了。尤其是家里一些老人,总是以自己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为理由,就随意给孩子用成人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因为儿童的各个器官仍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神经、内分泌以及许多脏器发育不完善,肝脏的解毒功能、肾脏的排泄功能都较成人弱。因此,大人用的药儿童不一定能用。孩子对药物的敏感性高于成人,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高。而成人药品的刺激性,有可能会对他们产生副作用,严重时会损害肝、肾等内脏器官。特别是六个月以下的婴幼儿,用药更要格外慎重。比如儿童如果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引起脑、肝部的病变甚至死亡,因此12岁以下的儿童要慎用阿司匹林,3个月以下的婴儿禁用(某些特殊情况除外,如川崎病)。
此外,其它很多成人常用药也是明确不能用于儿童的,如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氟哌酸等),不能用于16岁以下儿童,否则可能带来潜在的骨骼发育风险。而氨基糖甙类(庆大霉素、链霉素)具有耳毒性,儿童服用很可能导致听力障碍。因此,父母给儿童用药时要特别慎重,尤其不要擅自使用抗生素以及处方药。
作为家长,你真的会正确给孩子用药吗?
过量服用保健品——
“小熊糖”不是普通糖果
“小熊糖”是一种儿童型多种维生素,还含有钙和DHA等,由美国丽贵糖果(LilCritters)公司生产。因造型可爱,口感黏软而受到喜爱,妈妈们觉得既然宝宝爱吃,又能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便大量地购买这种保健品。
但因其中含有多种脂溶性维生素成分,儿童过度摄入易致中毒。国外已报道过多例,都是孩子趁着父母不注意而当做糖果误服导致的。她建议家长妥善保管保健品并告诉宝宝这个不是糖。
类似的海外网购药品颇受潮妈的热宠,但很多人没有了解其真正用途和用法用量,进而存在很大的风险。如被宣传为家用“万用药膏”的“小蜜蜂”紫草膏,家长在宝宝出现蚊子包、湿疹等皮肤问题涂用。“这个药膏在国外是提神醒脑药,相当于中国的清凉油,但只限于两岁以上人群使用。”且不能用在有创皮肤,否则长期下会造成肝损害。
搞混药品——
“泰诺林”和“泰诺”是两种药
孩子发烧,家长们习惯性地买布洛芬,其实布洛芬并不是宝宝退烧的首选药,其第一适应症是抗炎,退烧止疼是第二作用。“首选的退烧药应是对乙酰氨基酚,即“扑热息痛”,也叫泰诺林,这是单一成分的药品,只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其第一适用症就是用来退烧。”冀连梅补充。
她提醒千万不要把泰诺林和泰诺搞混了。泰诺(通用名:酚麻美敏)用于儿童感冒症状,是一种复方感冒药,除对乙酰氨基酚外,还含有3种成分。“如果搞混药名选了泰诺,则可能烧没退下来,反倒给孩子带来嗜睡、乏力以及食欲不振等副作用,不利于恢复体力,反而使病程延长。”
滥用抗生素——
阿莫西林不是消炎药
说到头孢类药物和阿莫西林,感冒时有的家长不仅自己吃,还给孩子吃,说是消炎。这是混淆了消炎药和抗生素的概念,头孢类药物和阿莫西林不是所谓的“消炎药”,而是抗生素。
炎症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很多疾病都会表现出的症状,像过敏、跌打损伤、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都会让身体表现出红肿、痛、热等炎症症状。医学上并不存在“消炎药”这个词,只有抗炎类药物,用于消除炎症症状。抗生素的正确叫法是抗菌药物,它只针对细菌等敏感菌的治疗,或是由其他的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如衣原体、支原体感染。
像感冒引起嗓子红肿,本是病毒感染导致的,抗生素起不到治疗作用。从小就被滥用抗生素将增加儿童耐药概率,导致宝宝真正需要抗生素时不再起作用。
医院协会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办公室专家孙忠实总结,儿童不合理使用药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缩一半成人药服用。
儿童专用药很少,许多家长以为小孩是成人的缩小版,自行将剂量打了折,但大人和小孩的生理发育情况完全不同,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体重来测算用量。另外还应注意有些成人药物并不适合孩子。
2、随意改动服药时间。
药物服用有具体的时间要求,可有的家长因工作忙碌等原因,经常是将需八小时给一次的药物自行改为六小时一次或十小时一次。
3、擅自改变药物剂型。
害怕药品卡到幼童喉咙,家长就自行将药物掰开给孩子用。其实有些药不能掰开,如肠溶胶囊、缓释片、控释片都不能掰开,否则不仅失去药效还会增加毒副反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 昔日儿科神药如今却是禁药,妈妈必须知道的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