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和川崎病的正确区分

时间:2020-8-31来源:预防护理 作者:佚名 点击:

入冬以来,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其中以幼儿猩红热最为多见。但是,往往有的家长误把“猩红热”当作“川崎病”来对待。由于这样的误判所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今天就为家长们介绍一下这二者的鉴别诊断及冬季高发传染病“猩红热”的预防。

(一)关于川崎病的介绍及诊断标准:

1、川崎病(MCLS)就是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特点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

2、易发人群:

高发年龄为5岁以下婴幼儿,男多于女,成人及3个月以下小儿少见。

3、临床表现:

临床多表现可有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等。

4、川崎病(KD)的诊断标准:(红眼小孩)

5岁以下,不明原因发热大于5天,满足下列5条中的4条,即可诊断为川崎病。

(1)眼结膜充血

(2)嘴唇充血皲裂、草莓舌

(3)四肢皮肤尤其掌跖部出现红斑(急性期),恢复期出现膜状脱皮。

(4)多形性红斑皮疹。

(5)颈部淋巴结肿大(非化脓性,直径1.5cm以上)。

注:发热+上述3条,且有心脏冠状动脉损害(冠脉瘤)者也可诊断。

(二)关于猩红热的介绍及诊断标准:

1、猩红热(scarletfever)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称之为“烂喉痧”。

2、易发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3、临床表现:

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

4、猩红热诊断标准:

(1)骤起发热,咽峡炎,草莓舌或杨梅舌,口周苍白,皮肤皱褶处有皮折红线(巴氏线)。

(2)发热1—2天内出疹,皮肤弥漫性充血、潮红,其间散布针尖大小猩红色皮疹,压之退色,2~5天后消退。

(3)退疹1周内皮肤有脱屑或脱皮。

(4)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增多。

(5)红疹退色试验呈阳性。

(三)猩红热与川崎病的鉴别诊断:

1、皮疹出现的时间:猩红热的皮疹常出现在发病的2~5天,川崎病的皮疹常在发病的第一周出现;

2、皮疹类型不同:猩红热的皮疹为猩红热样皮疹,川崎病的皮疹形态接近麻疹和各种形态的红斑;

3、青霉素治疗是否有效:猩红热可用青霉素治疗,川崎病青霉素治疗无效。

(四)猩红热的预防:

1、建议家长少带幼儿去公共场所,多去空气清新的花园玩耍或散步。

2、在猩红热高发期间,建议幼儿每天采用盐水漱口。

3、对患病的幼儿应马上进行隔离治疗,一般治疗7天后方可解除隔离,以免传染其他幼儿。

4、无论是幼儿还是大人,只要与猩红热患者有过密切接触,都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尽早服药预防。

赵启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注明  http://www.hywxzx.com/yfhl/8738.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川崎病_川崎病常识_川崎病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