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退热用药
发热是儿童中非常常见的问题,是儿科门诊最常见的主诉之一,也是收住入院的第二常见原因。发热很多时候是由于自限性病毒感染所致,却也经常会成为一个让儿科医生头痛的难题。面对发热,您「会」用退热药吗?
1.布洛芬
商品名:美林、恬倩、臣功再欣等 用法:可用于婴幼儿的退热,缓解由于感冒、流感等引起的轻度头痛、咽痛及牙痛等。按体重一次5~10mg/kg,需要时每6~8小时可重复使用,每24小时不超过4次。 优点:它和对乙酰氨基酚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两种退热药,也是较为安全的退烧药。它的优点是退热平稳且持久,控制退烧时间平均约6小时左右,最高可达8小时。而且它对于39℃以上的高热退烧效果比对乙酰氨基酚要好。 缺点:有轻度的胃肠道不适,偶有皮疹和耳鸣、头痛、影响凝血功能及转移酶升高等,也有引起胃肠道出血而加重溃疡的报道。还有报道说它在脱水、血容量低和心输出量低的状态下偶见可逆的肾损伤,过量服用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癫痫发作等副作用。所以一般多用于3岁以上高热的孩子。
不少专家认为,布洛芬最安全、最有效
2.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 商品名:泰诺林、百服宁、安佳热等 用法: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次,每4小时1次,每24小时不超过5次。
优点:吸收快速而完全,口服30分钟内就能产生退热作用。副作用相对比较小,对胃肠道基本没有刺激,对血小板功能以及凝血功能没有影响,没有肾毒性,所以安全性比较高。对2岁以下的孩子,医生通常习惯用这种药物。而且它可与牛奶、果汁同服。 缺点:退烧虽然起效快,但控制体温的时间相对其他药物要短,控制退烧时间约为2~4小时。
对乙酰胺基酚
3.尼美舒利(慎用) 商品名:瑞芝清 用法:儿童常用剂量为每千克体重5mg/天,分2~3次服用。 优点:根据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家们将尼美舒利和布洛芬进行比较,发现尼美舒利突出的优点是较少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因为它对肝损害的发生率比较低(约1/万),所以,在临床中常被广泛应用于炎症性发热疼痛的治疗。 缺点:近年来全球已有多起与应用尼美舒利有关的重度肝脏损害的报道。-年,西班牙、土耳其、爱尔兰等国家已将该药撤出市场。
尼美舒利
4.赖氨匹林 商品名:来比林 用法: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儿童一天按体重10~25mg/kg,分2次给药。 优点:解热作用强,起效快,作用缓和而持久,可避免口服阿司匹林和布洛芬对胃肠道的刺激。由于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均为片剂、水溶液及混悬液(滴剂),没有静脉注射及肌肉注射剂型,所以对于口服药物困难的孩子,医生也常选择这类药。 缺点:因为含有阿司匹林,长期应用可能诱发瑞氏综合征,有的会诱发过敏性休克和哮喘重度发作。所以16岁以下的儿童都应该谨慎使用,应用时应注意询问过敏史。 注意!这类药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即随剂量上升而疗效上升,所以要防止过量用药,否则会引起肝脏损害。
赖氨匹林
5.柴胡注射液: 中药柴胡提取的注射剂,该药退热作用较慢且弱,副作用少。规格为每支2毫升,用量3岁以内小儿每次肌肉注射1/3~1/2支,大于4岁每次一支。
柴胡注射液
6.安乃近: 属于呲唑啉基类活性药物,规格有注射剂和片剂,主要副作用为肾毒性、胃肠道出血、严重皮疹,致死性粒细胞缺乏为其最严重副作用。目前27个国家禁止或限制使用安乃近,医院还在使用,值得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大家之言:
退热针剂比药物副作用大 医院儿科甄宏博士认为:由于退热针剂副作用较多,因此婴幼儿应首选口服退热药物,常用的有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和布洛芬(如美林)。由于这些药物都配制为水果口味,易于为婴幼儿接受。而退热药物的服用也有讲究,以前多为体温超过38.5℃时服用,而现在的观点认为:为了发挥解热镇痛药的抗炎作用,每日服用4次(即每隔4-6小时服用1次)更加合理,同时孩子的体温也控制得更趋于平稳。
布洛芬最安全最有效 《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则表明,含布洛芬成分的药物在现有小儿退烧药中最为安全有效。 西英格兰大学和布里斯托大学的研究人员随机选取了名6个月—6岁的发热儿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布洛芬退热所需的时间比对乙酰氨基酚缩短了55分钟—1.9小时。研究人员因此提出把布洛芬作为小儿退烧药的首选。 在年的《国际儿科学杂志》上,我国有学者也曾指出布洛芬相对于对乙酰氨基酚更具优势:毒性低、降热快、并且维持时间长。“这两种药都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现在在临床上确实首推布洛芬,然后是对乙酰氨基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医院儿科教授黄建萍这样说,布洛芬退热作用比对乙酰氨基酚更强,对胃肠刺激小,对造血系统无影响,适用于感染性疾病所致高热病儿。
儿童退烧首推物理降温? 在提出布洛芬最安全最有效时,医院儿科教授黄建萍提出:是药三分毒,孩子发烧其实首推物理降温。黄建萍医生建议。体温超过38.5℃,可以给孩子枕冰袋、洗温水澡、擦擦酒精,还要尽量多喝水。晚上,父母精力不够,就要使用药物降温。如果孩子有高热惊厥史,则要尽早用药。
1高热就要用退热药吗?不是的,退热处理属对症治疗,治标不治本,有时用药退热会掩盖疾病的症状而影响诊断,故处理不明原因发热的患儿时需慎重。
另外,退热药不能有效预防热性惊厥的发生,也不可作为热性惊厥的预防性使用。
2到底要不要用退热药?可以用,但不要单纯为了退热而去退热/使用退热药。
因此,需再三明确退热的目是什么:
(1)可缓解患儿因发热引起的烦躁和不适感等,让患儿可以舒服点;
(2)可缓解家长对患儿发热的紧张感或恐惧情绪,让家长心里可以舒服点。
3什么时候要用退热药?(1)当发热的患儿表现出头晕、头痛、四肢酸痛等各种不舒适,或是烦躁不安、易激惹或疲倦乏力、情绪低落的时候,可考虑使用退热药;
(2)当家长对患儿发热的问题感到很紧张感或很恐惧的时候,而且患儿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时,可考虑酌情使用退热药;
(3)当患儿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又不能有效评估患儿有无不适时,可考虑酌情使用退热药。
4怎么选用退热药?(1)大多指南的共识是,<3个月的小婴儿发热建议采用物理降温方法为主,退热药多适用于3月以上的患儿。
(2)有使用退热药适应证时,应选择毒性低、不良反应明确且少、患儿易接受剂型的退热药。
口服药物与塞肛药物的作用时间、退热效果和副作用等都没有明显差别,能接受口服者尽量选择口服。
如果有严重呕吐、小孩拒绝吃药等情形时,可考虑使用肛门塞剂。
(3)目前认为最适合儿童使用的退热药还是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
≥2~3月龄的患儿,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6月龄的患儿,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但不推荐使用复方锌布颗粒、复方小儿退热栓等复方制剂的退热药,而且一定要避免同时服用其他含有解热镇痛药的药品(如某些复方抗感冒药)。
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相似,选用上与发热程度无关。
(4)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甲强龙等不能作为退热药用于患儿退热,除非有急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病情严重者。
(5)安乃近:安乃近、保泰松等不仅可引起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还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应尽量避免使用,所有年龄都不推荐使用。
(6)阿司匹林:包括其衍生物如氨基比林、安替比林、赖氨比林、氨酚比林、安痛定等,与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的退热效果相当,并无优势,反而副作用更多,如可影响血小板功能、增加胃溃疡和胃出血、瑞氏综合征等风险以及水杨酸过敏反应等,故不推荐阿司匹林作为退热药在儿童中使用,但可仅限用于儿童风湿热、幼年关节炎和川崎病。
(7)尼美舒利:作为儿童退热剂的应用还有待积累更多的证据,疗效和不良反应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12岁以下儿童不建议使用。
(8)中药退热剂:中药或中成药的成分复杂,且需辨证下药方可见效,副作用又多不明了,而退烧效果也还不一定明确或优于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非专业人士不建议使用。
5退热针剂可以用吗?一般情况下不推荐儿童使用退热的针剂。
建议尽量避免给儿童肌肉注射给药,因为这种给药途径可引起注射部位红肿、疼痛,使用不当甚至有可能造成患儿臀部肌肉萎缩,重复的肌肉注射还可能造成患儿焦虑和恐惧等而导致不配合医生的治疗。
6退热药联合物理降温还推荐使用吗?虽然现有证据显示,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基础上联合温水擦浴在短时间内的退热效果的确会更好些,但与此同时会明显增加患儿的不适感。
故目前已不推荐使用温水擦浴进行退热,更不推荐冰水或乙醇擦浴方法来退热。
7推荐两种退热药联用或交替使用吗?新版的指南认为,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联合使用或交替使用的降温效果比单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的效果要好,但并不能改善患儿的舒适度。
故不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用于儿童退热,也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用于儿童退热。
8如果一直发热,退热药要一直用吗?目前认为,对发热的患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等退热药时,只有当患儿表现出不适时才需要考虑继续使用,当患儿的不适并未减轻时可考虑更换其他药物,但切勿同时使用两种退热药。只有在患儿的不适持续或者在下一剂退热药到使用时间之前就再出现不适时才需要考虑更换退热药。
9退热药效果不理想怎么办?现有的研究显示,发热的程度不能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退热药不能有效地缩短发热的病程,其退热效果也不能用来鉴别发热的病因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如果退热药效果不理想,应该积极寻找导致发热的病因,对因治疗更重要。
10G-6-PD缺乏症患儿可以用什么退热药?G-6-PD缺乏症患儿在常规治疗剂量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热药相对还是安全的,不会有明显溶血性贫血的危险。但切记不要大剂量或过量使用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热药,更不应使用阿司匹林、乙酰苯胺、非那西丁、氨基比林、安替匹林、保泰松等药物退热。
参考文献
- 上一篇文章: 修正斯达舒儿童错误用药常见类型及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