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育儿微课堂高烧持续不退当心川
文
袁岚(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来源
《妈咪宝贝》杂志
一种可能导致宝贝死亡的心脏疾患——川崎病,目前其发病率在我国已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冬春季节,是该病的发病高峰期。这里也提醒家长要提高警惕,一旦发现宝贝有类似症状,要及早诊治。早诊断、早治疗,是把川崎病对宝贝身体的损伤降到最低的最有效办法。
什么是川崎病?川崎病是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川崎病(Kawasakidisas,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位名叫川崎富作的日本人于年首次发现的。它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易累及中等大小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引起严重的心血管病变,是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病因至今还未完全明确
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即人体对侵入的病原体产生的一种过度反应,造成了人体组织的自身损伤,主要是造成人体中、小动脉发生炎性改变。近几年来,由于对该病的认识逐渐提高,诊断水平也大大提高。
近年来,趋向于人口分布密集的大城市
目前,世界各国均有发病,以亚裔人发病率最高,四季均可发病
近年来,发病有年度爆发趋势。川崎病发病趋向于人口分布密集的大城市。日本至年已有川崎病约10万例,并于,年已及年发生3次流行,流行期间4岁以内儿童发病率为~/10万,世界各地虽报告例数不如日本多,但北至瑞典、荷兰、美国、加拿大、英国、韩国;南达希腊、澳大利亚、新加坡等都有发病,我国首先自年京、沪、杭、及台湾等地报告少数病例,但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的流行病学显示每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为什么一种少见的疾病突然开始“高发”了呢?
川崎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除了与种族有一定的联系外,可能与城市越来越严重的工业污染有关。由于川崎病是引起儿童时期缺血性心脏病、成年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所以父母要对此病引起足够的重视。
川崎病多发于5岁以下幼儿
6个月至5岁的幼儿发病率最高
占发病率的80%;男孩多于女孩,男:女,1.5:1;亚裔人群发病率较高,尤其是日本。美国所见病例中以日本裔较多,日本报道同胞发病1~2%,提示有遗传倾向。
川崎病的症状表现婴幼儿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总结如下
持续高热(5天以上)且抗生素治疗无效;热程1-2周,甚至可达3-4周;手足硬肿,2周后指趾端开始膜样脱皮;发病后2~3天,多形性红斑皮疹,在卡介苗接种处,易发红斑。
早期双侧球结膜充血,唇红、干燥、皲裂,杨梅舌、口腔黏膜弥漫充血。
可单侧或双侧淋巴结肿大,触之坚硬,抗生素治疗无效。
婴幼儿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除发热外,皮疹粘膜损害不典型;而烦躁、激惹、腹泻症状较多见。
血常规表现为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严重的血红蛋白下降,血沉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严重者可有肝功能损害;病程2周左右血小板升高。
免疫学检查血清IgG、IgM、IgA、IgE和血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
心电图早期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ST段和T波异常多见,心脏炎P-R、Q-R间期延长,异常Q波及心律紊乱。超声心动图可见发现冠状动脉扩张或形成动脉瘤,急性期严重者可见心包积液、左室扩大、二尖瓣关闭不全等。
川崎病对宝贝有哪些危害心血管损害最为突出,大多发生于发病后2-3周,可持续数月到数年
川崎病感染后,表面上看是引起皮肤、黏膜及淋巴结病变。其实是全身急性中、小动脉炎,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及血小板继发性增高。最严重的危害是在患病的中后期,容易发生大、中动脉损伤,尤其是引起冠状动脉瘤。另外,血管内膜损伤会使血小板继发性增加,也很容易导致血管栓塞形成,严重时甚至造成心、脑栓塞。故川崎病严重的可发生冠状动脉瘤,由于冠状动脉瘤,血栓闭塞或心肌炎而导致死亡。因此,川崎病是小儿最严重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
男孩,年龄小于6个月或大于3岁,持续发热2周以上或再次发热,血红蛋白小于80g/L,心脏扩大或心律失常,白细胞大于30x/L血小板大于x/L,血沉大于mm/L,或持续5周不降,复发病例,易发生冠状动脉瘤。
袁岚医生出诊时间
医院儿内科消化专科
周二、周三、周五和周六
上午8点至下午5点
请提前预约
预约及()
- 上一篇文章: 相约医堂课nbsp别把川崎病当作感
- 下一篇文章: 儿童保健孩子高烧不退须防川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