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临床路径年版
一、川崎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川崎病(ICD-10:M3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小儿心脏病学(第4版)》(杨思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关于川崎病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的指南》(Circulation,;(17):e-e.,《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持续发热5天。
2.以下主要临床表现至少存在4项。
(1)双侧球结膜充血,无渗出。(2)口唇和口腔改变(口唇干燥皲裂,杨梅舌,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漫充血)。(3)多形性皮疹。(4)四肢末端改变(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趾及指趾端红斑,亚急性2~3周内手指和足趾甲周脱皮)。(5)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1.5cm),常为单侧。
3.排除具有相似表现的其他疾病,如:EB病毒感染、链球菌感染、败血症、出疹性传染病以及其他类似表现的结缔组织疾病。
发热大于等于5天,上述主要临床表现至少存在4项即可诊断为川崎病。发热大于等于5天,主要临床表现不足4项,但是超声心动图或血管造影发现有冠状动脉异常者,可诊断为川崎病。若发热并有4项或4项以上主要临床指标,发病第4天即可诊断。
4.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CRP)增高、白细胞计数升高并出现核左移、血小板计数升高、贫血、血清谷丙转氨酶轻到中度升高、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无菌性脓尿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小儿心脏病学(第4版)》,(杨思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关于川崎病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的指南》(Pediatrics,第卷,-页)、《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治疗目标是减轻冠状动脉和心肌内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1.发病9天内给予大剂量IVIG(2g/kg),单次静滴(10~12小时),输注后48小时仍持续发热可再次给予。
2.阿司匹林(每天30~50mg/kg),热退后48~72小时减量至单剂3~5mg/(kg·d),持续用至发病后6~8周,直至无冠状动脉病变证据为止。
3.皮质类固醇激素使用仅限于应用2次或更多IVIG,仍持续发热的患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30.3川崎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C反应蛋白(CRP)、ASO、红细胞沉降率(ESR)、肝肾功能、凝血五项、输血前检查、心肌酶谱、2次血培养+鉴定+药敏、支原体抗体、呼吸道感染病原IgM抗体、EB病毒抗体、降钙素原(PCT)、X线胸片、心脏超声检查、心电图、BNP。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
铁蛋白、结核感染相关检查、外周血涂片、尿培养、全身动脉血管超声、腰椎穿刺、骨髓穿刺、血栓弹力图等。
(七)选择用药
1.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
2.阿司匹林。
3.根据患者情况使用:糖皮质激素、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如双嘧达莫、氯吡格雷)、对症治疗。
(八)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肝肾功能、凝血三项、输血前检查、心脏超声。
(九)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3天或以上。
2.血WBC计数及CRP基本正常。
3.急性期症状基本消失。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大剂量IVIG治疗重复使用后仍高热不退者。
2.存在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瘤样扩张甚至血栓形成),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对症处理,向家属解释并告知病情,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二、川崎病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川崎病(ICD-10:M30.3)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
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0~14天
本文内容来源于国家卫健委
柔软改变中国
我的故事
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介绍
全科医生系统简介
BMJ全科能力培训平台介绍
基层医生全科能力过关活动
名医生上榜五星级家庭医生荣誉名单,有你认识的吗?
BMJ临床实践简介
U护APP平台介绍
守护APP平台介绍
年度《岭南名医录》
“善终关怀中国行”呵护生命最后的尊严
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服务平台正式启动,推动中药院内制剂走向市场
国内首个基于家庭医生的中医药真实世界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强基层,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助理全科医生师资培训班圆满落幕
全科医生系统助力河源市建设全科医生师资队伍
河源市临床类别全科医生转岗/岗位理论培训班顺利举行
五星级家庭医生风采|王金生的浮针之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 鑫玺足贴改善孩子发烧感冒反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