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中医儿科学基础第九十单元
著名临床白癜风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701/5506043.html
第01讲 虫证、其他疾病
一、蛔虫病 蛔虫病是感染蛔虫卵引起的小儿常见肠道寄生虫病,以脐周疼痛,时作时止,饮食异常,大便下虫,或粪便镜检有蛔虫卵为主要特征。 成虫寄生小肠,劫夺水谷精微,妨碍正常的消化吸收,严重者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治疗原则 以驱蛔杀虫为主,辅以调理脾胃之法。 如病情较重,腹痛剧烈,或出现蛔厥、虫瘕等并发症者,根据蛔“得酸则安、得辛则伏、得苦则下”的特性,先予酸、辛、苦等药味,以安蛔止痛治标,也可以标本兼施,安蛔、驱虫、通下并用,使胆腑、肠腑通利,腹痛较快缓解。
分证论治
证型证候治法代表方剂肠虫证脐腹部疼痛,轻重不一,时作时止,或不思饮食,或嗜食异物,大便不调,或泄泻或便秘,或便下蛔虫,面色多黄滞,可见面部白斑,白睛蓝斑,唇内粟状白点,夜寐齘齿。甚者,腹部可扪及条索状物,时聚时散,形体消瘦,肚腹胀大,青筋显露。舌苔多见花剥或腻,舌尖红赤,脉弦滑驱蛔杀虫调理脾胃使君子散蛔厥证有肠蛔虫症状,突然腹部绞痛,弯腰屈背,辗转不宁,肢冷汗出,恶心呕吐,常吐出胆汁或蛔虫。腹部绞痛呈阵发性,疼痛部位在右上腹或剑突下,疼痛可暂时缓解减轻,但又反复发作。重者腹痛持续而阵发性加剧,可伴畏寒发热,甚至出现黄疸。舌苔多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安蛔定痛继则驱虫乌梅丸虫瘕证有肠蛔虫症状,突然阵发性脐腹剧烈疼痛,部位不定,频繁呕吐,可呕出蛔虫,大便不下或量少,腹胀,腹部可扪及质软、无痛的可移动团块。病情持续不缓解者,见腹硬、压痛明显,肠鸣,无矢气。舌苔白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行气通腑散蛔驱虫驱蛔承气汤保守治疗无效时及时手术治疗二、 蛲虫病 蛲虫病是由蛲虫寄生人体所致的小儿常见肠道寄生虫病,以夜间肛门及会阴附近奇痒并见到蛲虫为特征。 患儿是唯一的传染源。 本病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杜绝重复感染,否则药物治疗也难奏效。 治疗原则 以驱虫为主,常内服、外治相结合。 病久脾胃虚弱者,在驱虫、杀虫时,应注意调理脾胃。
其他疾病
其他疾病
夏季热(助无)紫癜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助无)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一、夏季热 夏季热又称暑热症,是婴幼儿在暑天发生的特有的季节性疾病。 临床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汗闭为特征。 本病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5岁以上者少见。 发病集中在6、7、8三个月,与气温升高、气候炎热有密切关系,气温愈高,发病愈多,且随着气温升高而病情加重。秋凉以后,症状能自行消退。
病因:小儿体质不能耐受夏季炎暑。 病机关键:小儿正气虚弱,不耐暑气熏蒸,气阴耗伤而致。 基本治疗原则:清暑泄热、益气生津。
分证论治
证型证候治法代表方剂暑伤肺胃证入夏后体温渐高,发热持续,气温越高,体温越高,皮肤灼热,少汗或无汗,口渴引饮,小便频数,甚则饮一溲一,精神烦躁,口唇干燥,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数清暑益气养阴生津王氏清暑益气汤上盛下虚证发热日久不退,朝盛暮衰,精神萎靡或虚烦不安,面色苍白,下肢清冷,小便清长,频数无度,大便稀溏,口渴多饮,舌质淡,苔薄黄,脉细数无力温补肾阳清心护阴温下清上汤二、紫癜 紫癜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以血液溢于皮肤、黏膜之下,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为其临床特征,常伴鼻衄、齿衄,甚则呕血、便血、尿血。 包括西医学的过敏性紫癜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内因:小儿素体正气亏虚 外因:外感风热时邪及其他异气 病位:心、肝、脾、肾
鉴别诊断 1.过敏性紫癜 好发年龄为3~14岁,尤以学龄儿童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春秋两季发病较多。 发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服食某些致敏食物、药物等诱因。 紫癜多见于下肢伸侧及臀部、关节周围,为高出皮肤的鲜红色至深红色丘疹、红斑或荨麻疹,大小不一,多呈对称性,分批出现,压之不退色。 可伴有腹痛、呕吐、血便等消化道症状,游走性大关节肿痛,及血尿、蛋白尿等。 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块收缩时间均正常。 应注意定期检查尿常规,可有镜下血尿、蛋白尿。 2.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发病年龄多在2~5岁,男女发病比例无差异,其死亡率约1%,主要致死原因为颅内出血。 皮肤、黏膜见瘀点、瘀斑,瘀点多为针尖样大小,一般不高出皮面,多不对称,可遍及全身,但以四肢及头面部多见。 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等,严重者可并发颅内出血。 血小板计数显著减少,急性型一般低于20×/L,慢性型一般为(30~80)×/L。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束臂试验阳性。
分证论治
证型证候治法代表方剂风热伤络证起病较急,全身皮肤紫癜散发,尤以下肢及臀部居多,呈对称分布,色泽鲜红,大小不一,或伴痒感,可有发热、腹痛、关节肿痛、尿血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疏风散邪清热凉血连翘败毒散血热妄行证起病较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色泽鲜红,或伴鼻衄、齿衄、便血、尿血,血色鲜红或紫红,同时见心烦、口渴、便秘,或伴腹痛,或有发热,舌红,脉数有力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气不摄血证起病缓慢,病程迁延,紫癜反复出现。瘀斑、瘀点颜色淡紫,常有鼻衄、齿衄,面色苍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头晕心慌,舌淡苔薄,脉细无力健脾养心益气摄血归脾汤阴虚火旺证紫癜时发时止,鼻衄齿衄,血色鲜红,低热盗汗,心烦少寐,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光红,苔少,脉细数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三、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临床以持续发热、多形红斑、球结膜充血、草莓舌、颈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为特征。 病因:温热邪毒 病位:肺胃,可累及心肝肾。
诊断要点 1.持续发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2.双侧球结合膜充血。 3.口唇鲜红、皲裂,杨梅舌,口咽黏膜弥漫充血。 4.手足硬肿,掌趾红斑,恢复期指趾脱皮。 5.躯干部多形性红斑样皮疹。 6.颈淋巴结肿大,多为单侧,很快消退。 以上6条中具备包括发热在内的5条即可确诊。不足4项,而有冠状动脉损害者,也可确诊。
辨证要点 本病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纲。 本病易于形成瘀血。 治疗原则 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
分证论治
证型证候治法代表方剂卫气同病证发病急骤,持续高热,微恶风,口渴喜饮,目赤咽红,手掌足底潮红,躯干皮疹显现,颈部臖核肿大,或伴咳嗽,轻度泄泻,舌质红,苔薄,脉浮数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银翘散气营两燔证壮热不退,昼轻夜重,咽红目赤,唇赤干裂,烦躁不宁,或有嗜睡,肌肤斑疹,或见关节痛,或颈部臖核肿痛,手足硬肿,随后指趾端脱皮,舌质红绛,状如草莓,苔薄黄,脉数有力清气凉营解毒化瘀清瘟败毒饮气阴两伤证身热渐退,倦怠乏力,动辄汗出,咽干唇裂,口渴喜饮,指趾端脱皮或潮红脱屑,心悸,纳少,舌质红,苔少,脉细弱不整益气养阴清解余热沙参麦冬汤西医治疗 1.丙种球蛋白 在发病早期(发病10日以内)大剂量应用。 2.阿司匹林 3.如有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者,予相应治疗。
四、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以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骼病变为其特征。主要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
病因: 1.胎元失养 2.乳食失调 3.其他因素 日照不足,或体虚多病等,均可造成体质下降,脾肾不足。 病机:脾肾虚亏,常累及心肺肝。 治疗原则:调补脾肾
分证论治
证型证候治法代表方剂肺脾气虚证多汗夜惊,烦躁不安,发稀枕秃,囟门增大,伴有轻度骨骼改变,形体虚胖,肌肉松软,食欲不振,易反复感冒,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健脾补肺人参五味子汤脾虚肝旺证头部多汗,发稀枕秃,囟门迟闭,出牙延迟,坐立行走无力,夜啼不宁,易惊多惕,甚则抽搐,纳呆食少,舌淡苔薄,脉细弦健脾助运平肝息风益脾镇惊散肾精亏损证有明显的骨骼改变症状,如头颅方大,肋软骨沟,肋串珠,手镯,足镯,鸡胸,漏斗胸等,O形或X形腿,出牙、坐立、行走迟缓,并有面白虚烦,多汗肢软,舌淡苔少,脉细无力补肾填精佐以健脾补肾地黄丸西医治疗 初期每日口服维生素D~U,连服1个月。激期每日口服维生素D1万~2万U,连服1个月。 不能坚持口服者可肌内注射维生素D2,每次40万U(或D万U),连用1~3次,每次间隔1个月。 在给维生素D的同时应给钙剂每次0.5~1.0g,每日2~3次,连服2~3个月。 (预防)早期补充维生素D,每日口服U。
五、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是由传单时邪(EB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多样,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 本病属中医“瘟疫”范畴。
病因病机 本病为疫邪致病。 发病按卫气营血规律传变。 病涉脏腑经络。 主要病机为热痰瘀互结。 基本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化痰祛瘀。
分证论治
证型证候治法代表方剂邪犯肺胃证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头痛咳嗽,咽红疼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颈淋巴结轻度肿大,或见皮肤斑丘疹,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疏风清热宣肺利咽银翘散气营两燔证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乳蛾肿大,甚则溃烂,口疮口臭,面红唇赤,红疹显露,便秘尿赤,淋巴结或肝脾肿大,舌质红,苔黄糙,脉洪数清气凉营解毒化痰普济消毒饮痰热流注证发热,热型不定,颈、腋、腹股沟处浅表淋巴结肿大,以颈部为重,肝脾肿大,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痰通络散瘀清肝化痰丸湿热蕴滞证发热持续,缠绵不退,身热不扬,汗出不透,头身重痛,精神困倦,呕恶纳呆,口渴不欲饮,胸腹痞闷,面色苍黄,皮疹色红,大便黏滞不爽,小便短黄不利,舌偏红,苔黄腻,脉濡数清热解毒行气化湿甘露消毒丹正虚邪恋证病程日久,发热渐退,或低热不退,神疲气弱,口干唇红,大便或干或稀,小便短黄,咽部稍红,淋巴结、肝脾肿大逐渐缩小,舌红绛或淡红,或剥苔,脉细弱益气生津兼清余热气虚邪恋,竹叶石膏汤;阴虚邪恋,青蒿鳖甲汤沙参麦冬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上一篇文章: 刘博士原创科普54奇怪的日本病ld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