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看过来关于儿童发烧

时间:2016-12-29来源:预防护理 作者:佚名 点击:

1.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体温的测量?

答:如果体温计使用不规范、电子体温计被手机或强静电或电磁场干扰、紧张或激动或哭闹时测量、测量部位出汗时、冷热毛巾擦拭腋下后等亦可影响体温结果。

2.跟传统的水银体温计比起来,电子体温计有什么好处?测得准不准?

答:如果定期校正,电子体温计测到的体温跟水银体温计没什么两样。但水银体温计不适合一般家庭使用,主要是因为水银体温计有意外破裂而导致水银中毒并污染环境的危险。电子体温计适合一般家庭使用,电子体温计应注意电池的电量问题,如果发现电量不足则需更换后再使用,否则测量结果可能会不准确。

3.用体温计量体温需要量多久?

答:专家建议口温至少量2至5分钟,腋温量3至10分钟,肛温量1至3分钟。

4.摸小孩的皮肤看有没有发烧的方法准不准?

答:摸皮肤判断有没有发烧的方法很不准确,所以当小孩生病的时候,一定要用体温计才能正确判断小孩有没有发烧。

无论是摸额头还是摸脖子或腋下都不能正确判断孩子有无发热,如果摸起来感觉有发热,建议测量体温,以测量出来的体温为准,如因各种因素导致未能监测体温时,就诊时应当向医生说明情况,而医生应对父母感觉孩子有发热的情况引起重视。

5.量体温的方法有好多种,到底哪一种比较准?

答:量体温的方法包括肛温、口温、腋温、背温、耳温、额温等,其中以肛温最接近身体内部真正的温度。耳温与肛温的相关性很高,必要时可取代肛温,但必须注意三个月以下婴儿的耳温与中心体温的相关性较差。口温平均比肛温低0.5℃,腋温平均比肛温低0.8℃,而且口温和腋温比较容易受到皮肤黏膜血管收缩等因素的影响而偏低。一个月以下或体重很低的新生儿,不适合量肛温与耳温,可考虑量腋温或背温。用额温枪或红外线测量皮肤表面准确度较差。

6.体温高到多少度以上才算发烧?

答:发烧的定义为身体内部的中心体温≥38℃,介于37.5℃与38℃之间的体温可能正常也可能是低度发烧,必须参考前后测量的体温与其他症状判断是否有发烧现象。

7.人为什么会发烧?

答:人体脑部下视丘的地方有个体温调节中枢,在这裡会设定一个体温定位点,平时不生病的时候体温都设在37℃左右。人体因为感染等各种疾病出现发炎反应的时候,发炎反应所制造的一些小分子会作用在体温调节中枢,而使体温的定位点上升,于是人体会进行很多生理反应而使体温上升。

体温过高的情况还可见于室温过高、衣被过多、喂奶、饭后、哭闹、情绪波动时。如体温仅仅是一过性升高,一般情况良好,无不适感,则也不可认为是发烧。

8.小孩发烧时为什么会手脚冰冷?

答:如发烧时手脚冰冷,说明正处于体温上升期,体温还要继续往上升。此时常有疲倦乏力(小孩可能表现为很粘人、要求抱等)、肌肉酸痛(小孩可能会表现得哭闹不安、易激惹等)、皮肤苍白、自觉得冷或寒战(打激灵)等。

9.发烧对人体有没有什么好处?

答:很多研究显示适度发烧可以提升免疫系统的效能,也有研究显示退烧药会压抑免疫反应,所以在动物实验中用大量退烧药反而会增加败血症的死亡率。人类生病的时候发烧,算是一种保护性的本能反应,目的在加强我们对于疾病的抵抗力。发烧可以抑制某些病菌的生长繁殖,加之发烧时免疫功能增强,有助于清除致病菌,促进疾病的恢复,但具体情况还是应具体分析,必要时予以相应的治疗。

10.发烧对人体有没有什么坏处?

答:发烧的时候需要产生多余的热量,所以会增加氧气消耗量、二氧化碳制造量与心脏输出量,这些对于健康儿童的影响很有限,但患有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慢性肺病、糖尿病与先天代谢异常的儿童,则可能无法承受这些多余的负担。此外,有些儿童因为体质因素,在6个月至6岁间可能因为发烧而导致热性惊厥。

11.发烧会不会把脑子烧坏?

答:41℃以下的发烧不会对病人脑部或其他器官造成直接伤害,极度高烧有时会使意识出现程度不等的异常。一般口语传说发烧把小孩脑子烧坏的事例,都是因为那些小孩罹患了脑炎、脑膜炎等疾病,发烧只是这些疾病的症状表现之一,真正影响脑部的是脑部严重感染病症。一般发烧是不会超过41℃的,不会烧坏脑子的,也不是烧的越高,毛病就越严重。6个月以上的孩子不应单用发烧体温的高度来预测或判断发烧的原因和毛病的严重程度,但<3个月的小婴儿体温≥38℃或3~6个月的婴儿体温≥39℃则提示可能存在严重的细菌感染或毛病严重的可能。

12.用退烧药以后如果还有发烧现象,是否表示医师所开的退烧药没有效?

答:一些民众认为吃退烧药以后如果又烧起来,就表示医师开的药没有效,所以会去找其他医师,造成医疗的浪费。事实上,发烧是生病之后产生的现象之一,很多疾病都会引起发烧,当小孩发烧时应带给医师诊察,以找出发烧的病因并加以治疗。各种退烧药的效果都只能维持几个小时,其使用目的在带给小病童短暂的舒适,如果疾病的过程还没结束,退烧以后又烧起来是很常见的事情。常见的呼吸道或肠胃道病毒感染大多没有特效药,其中有些病毒感染可能持续发烧达一周或甚至更久。发烧是疾病过程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一味的盲目退烧反会造成假象,而可能引起误判。如果发烧不退,必须持续就医寻找有无其他特殊病因,而非怪罪开的退烧药无效。不要仅仅只是为了降低体温(退烧)而去用退烧药,请记牢退烧的目的,一是减轻孩子因发烧引起的烦躁和不适感,另外就是缓解家长对孩子发烧的紧张感或恐惧情绪。

退烧药除了可以临时缓解症状外,并不能有效缩短发烧的病程,亦不能以退烧药的退烧效果来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性疾病!发热的持续时间不能预测毛病严重程度,但如果发烧持续超过5天应注意排除川崎病的可能。

13.既然发烧可以提升免疫系统的效能,那么是否都不要退烧?

答:如果体温上升的原因不是发炎性疾病,则这种高体温对人体并没有帮助,随时都可予以退烧,例如衣服穿太多、中暑之类的体温过高。至于发炎反应引起的发烧,如果体温并未太高也没有引起特殊不舒服的时候,并不需要积极退烧,尤其当体温还没超过39°C以上的时候。专家建议下列情形较易并发发烧引起的不适,所以当体温超过38°C以上就可考虑退烧:

退烧药不能治疗热性惊厥,也不能阻止热性惊厥的发生,不应以预防热性惊厥为目的去使用退烧药。对于仅仅只有发烧而无其他不适的孩子没必要积极使用退烧药,更没必要一定要将体温降到正常范围。

14.冰枕、散热贴片、退烧药等各种退烧法中,哪一种效果比较好?

答:过去曾经被使用的酒精擦澡,因为酒精快速挥发散热会引起表层血管急速收缩,且酒精如不慎让小孩吸入会有中毒之虞,反而有碍散热,所以不应作为退烧之用,其他退烧法可分为物理退烧法(包括冰枕、低温毯、贴于皮肤表面的散热贴片、温水拭浴)与药物退烧法(包括口服、肛门塞剂、注射之退烧药)两种。冰枕等物理退烧法只能加速散热,并不会矫正发炎反应所引起脑部体温定位点的异常上升现象。这就好比说发烧的时候,我们的脑子会认为38℃以上才是正常体温,冰枕等物理退烧法违背脑部的设定而让热量流失,就好比把热水器温度设在℃,一面插电加温,一面却一直丢冰块进去,不但让病人有寒冷的不适感觉,也会增加无谓的能量消耗。所以发炎性疾病不应使用冰枕等物理退烧法,而应使用可以矫正脑部体温定位点的退烧药。

15.打点滴或喝很多水有没有退烧效果?

答:打点滴或喝水只会增加体内水分,对于发炎性疾病引起的发烧并无退烧效果。退烧时人体必须流汗以散发体内多余的热量,所以如果发烧与退烧过程反复太多次,容易因为大量流汗而导致脱水,此时才需要特别注意水分、电解质的适度补充。

如果发烧不伴有明显脱水,打点滴(吊瓶/输液治疗)不但对退烧没有帮助,反而增加小孩的恐惧与不安感,增加滥用各种抗生素、号称「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等风险。很多时候医生说要多喝水,不是说一次要喝多少水,而是指少量多次喝些液体(包括母乳)以适当补充水分以防脱水(前囟凹陷、口腔干燥、眼眶凹陷、哭时无泪等),而非为了退烧。

16.有没有哪些退烧药是小孩不可使用的?

答:儿童使用阿司匹林(aspirin)可能会伤害肝脏与脑部,而导致雷氏症候群,所以阿司匹林不可以在18岁以下儿童当作退烧药使用。阿司匹林的主要化学构造是水杨酸,所以含有水杨酸成分的其他退烧药也不应使用于18岁以下儿童,包括各种含有水杨酸成分的口服或注射用退烧药。

退烧药主要用于为3个月的小孩,3个月的小婴儿建议采用物理降温方法退药。

17.口服跟塞肛门的退烧药有没有什么差别?

答:建议儿童应优先使用口服制剂。如果有严重呕吐、小孩拒绝吃药等情形时,才考虑使用肛门塞剂。有些人认为体温要达到某个标准以上才可以使用口服或塞肛门的退烧药,这种看法并没有理论根据。塞肛门的退烧药不仅退烧效果不比口服退烧药好,而且副作用也不比口服的少,所以,能口服的尽量选择口服。

18.使用布洛芬(ibuprofen)作为退烧药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答:布洛芬的儿童建议用量为每次每公斤体重5~10毫克口服使用,每6~8小时使用一次。这种药物属于非类固醇发炎抑制剂,国内常用的剂型为口服糖浆,可能的副作用包括胃部不适、上消化道出血、减少肾脏血流、抑制血小板凝血功能等。虽然不良反应与其用量关系不大,但一天的总量应在mg以下。

19.可不可以轮流使用两种以上退烧药?

答:原则上不建议一次同时给予两种以上退烧药。只有在严重持续性发烧时孩子不适感一直持续无缓解或者在下一次使用退烧药前复发的情况下交替使用两种退烧药才是正当的,两种退烧药交替使用的方法:①先用布洛芬10mg/kg体重,4小时后用对乙酰氨基酚15mg/kg体重;②先用对乙酰氨基酚12.5mg/kg体重,4小时后用布洛芬5mg/kg体重,每4小时一次,交替使用,疗程不超过3天。









































白癜风的医疗
北京治愈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注明  http://www.hywxzx.com/yfhl/3018.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川崎病_川崎病常识_川崎病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