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的太厚,孩子得婴儿捂热综合征不会l

时间:2021-5-8来源:预防护理 作者:佚名 点击:

春天来了,天气确实暖和了不少,中午时的温度甚至能达到20多度。穿着厚厚的棉衣,都能感到热气在往外冒,感觉特别不舒服。

于是,男性赶紧换上薄外套,女性迫不及待穿上齐踝裤、裙子和丝袜。还没到夏天,就能看到大街上一片清凉。

这下可急坏了家中的老人,纷纷责怪年轻人不会保养身体,忘记“春捂秋冻”这一祖训。但很多年轻人则不以为然,觉得身体底子好,怎会像林妹妹那样弱不禁风。

那么,“春捂秋冻”这一说法是否有道理呢?

为什么要春捂

首先说说春天。这个季节,气温虽然有所回升,万物萌发。但同时,春季气温波动也是比较大的,犹如孩儿的脸,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昼夜温差比较大,另一方面忽冷忽热,今天还是暖阳高照,明天就可能是寒风降温天。

其次,随着温度的升高,皮肤上的毛孔由闭锁的状态开始逐渐舒张。

此时,如果过早脱掉厚衣服,就会打破身体温度与外界环境的平衡状态,从而使人们的肌体调节功能、抵抗力降低,最终引发各类呼吸系统、关节炎等疾病。

所以,“春捂秋冻”是有道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胡乱捂,而是要科学“捂”。

如何“春捂”

春捂并不是无原则的增衣或是减衣,而是需要根据临界温度、时间、温差温度、持续时间来决定。如此,才能做到科学春捂,养护身体。 

01

临界温度

15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研究发现,对于老年人或体弱多病的人来说,15℃可以作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

当低于15摄氏度时,建议继续穿着厚衣服。但要注意,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所以对冷热的感知也有差异。

如果超过15摄氏度,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减少衣物。如果“捂”着时并没感到不适,即便气温稍高于15摄氏度也不必着急减衣。

02

时机

初春气候变化大,温差也大,虽然要比冬季暖和一些,但人体内的阳气还未及时发散出来。当气温突然降低,或是遇上倒春寒,抵抗力差的人很容易生病。

当清明过后,气温逐渐回升并趋于平稳。这个时候,大家可以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减少衣物即可。

03

温差温度

捂不捂还要看日夜温差是否大于8℃。

由于春天的气温变化让人捉摸不定,早上会很冷,中午又热的冒汗,晚上温度又降低。穿衣稍不注意,就可能因为受凉而生病。

04

持续时间

有人要问,捂多久才算是合适的。一般来说,1-2周已经可以了。随着往后气温的回升,衣服便可适当减少。

另外,还要因人而异。有专家发现,当气温回升后,再捂7天左右,身体才能适应,而对于体弱或是高龄老人,则需要得捂14天以上。

哪些身体部位要捂

古人认为,寒多自下而生。现代医学也认为,人体下部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很容易受寒冷侵袭。所以,我们要捂好身体的关键部位,比如背部、腹部、脚部。

捂好背

背为阳中之阳,拥有人的脊椎以及背部经络,与心肺相通,如果受到寒冷刺激,风寒之邪极易透过背部侵入人体。

背部受寒冷刺激会影响局部肌肉或内脏,从而诱发健康问题。除了引起腰酸背痛外,还会通过颈椎、腰椎影响上下肢肌肉及关节、内脏。

捂好腹

肚脐和腹部与其他部位不同,脐下无肌肉和脂肪组织,血管丰富。并且,腹部也是胃、脾、肠的聚集地。如果腹部受凉,很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捂好脚和膝盖

下身的血液循环比上身的要差许多,且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神经末梢丰富,很容易受到外界寒气的侵袭。

一旦双脚或膝盖受寒,就会使抗病能力下降,引发疾病,比如关节炎、痛风、滑囊炎等。所以,在气温较低时,一定要穿上厚裤子、袜子、鞋子,注意保暖,防止脚部和膝盖受凉。

儿童和老人的“捂法”

儿童和老人作为两类特殊人群,由于他们身体的特殊性,需要在气温不定的春天多加防护,以防产生各类疾病。

儿童

在气温变化无常的春天,穿衣服不仅令成年人头疼,小孩穿衣其实也是。由于小孩并不能用言语清晰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因此大人需要通过特殊的方法来为孩子增添衣物。

通常,父母会摸摸孩子的手脚、脑门来判断孩子的冷暖,然后决定是否增加或减少衣物。

但这种方法并不科学,因为孩子的心脏还小,每收缩一次,心脏泵出来的血液到达四肢末端都会比较少。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孩子的手脚都会偏凉。

如果家长想知道孩子是否穿的薄,可以摸摸孩子的脖子。只要脖子温热,说明孩子并不冷。

孩子的春季穿衣可以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原则是“下厚上薄”。内层可以给孩子穿易排汗吸湿的衣物,中层衣物主要是为了保暖,最外层为防寒防风。

但要注意,孩子身上有2个部位不能“捂”。

第一是头部。因为身体散发的热量有三分之一会通过头部,如果头部过热,会很容易引起孩子头晕头昏、烦躁不安。

第二是胸部。如果衣服穿的很臃肿,会使孩子持续高热且胸部受压,影响孩子的呼吸与心脏功能,从而引发婴幼儿捂热综合征。

婴儿捂热综合征

又称婴儿蒙被综合征,是由于过度保暖、捂闷过久引起婴儿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抽搐昏迷,乃至呼吸、循环衰竭的一种冬季常见急症,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发病高峰期。

如果特别严重,还会导致脑细胞缺血坏死,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轻的话留下后遗症,重则引起死亡。

老人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由于他们的抵抗力、免疫力下降,抗病能力差,如果受到寒冷刺激,身体很容易出现问题。还会加重老人自身的基础性疾病,如高血脂、冠心病、高血压、风湿等。

所以家人和老人要时刻注意昼夜温差的变化,不要过早换掉厚衣服和厚鞋子等保暖装备。

该文内容综合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注明  http://www.hywxzx.com/yfhl/10587.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川崎病_川崎病常识_川崎病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