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烧了,怎样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时间:2020-11-9来源:检查诊断 作者:佚名 点击:次
发烧通常是机体受病菌侵袭后,免疫系统被调动起来抵抗病菌的一个信号。大多数细菌病毒在正常体温下都能正常繁殖,但当出现发烧时,它们就很难存活了,所以适当的体温升高可以让机体更好的对抗病原体。发烧的常见原因通常发烧可能是由感染性疾病所导致,比如呼吸道的炎症、肠炎、手足口病等。有些小朋友在牙齿萌出或疫苗接种后会出现短暂的发热,一般不会超过48小时,而且不会超过38.5℃。(一)如何正确测量体温正常体温全天都在变化——早晨(2-6时)偏低,下午、晚上(13-18时)偏高,但总会在36~37.4℃的范围之内(昼夜温差不超过1℃)。环境温度高、穿太多、热水澡(散热减少)或运动(产热过多)都会让体温升高,测量体温前如果有上述情况,应休息30分钟后在安静状态下再测量。测量工具的选择当孩子的脸蛋红、额头或背部腹部摸上去有发烫,这时候需要使用温度计来确定孩子是否真的发烧了。测量体温有以下几种温度计可以选择:前额(颞动脉)温度计、口腔温度计、耳温计、腋温计、肛温计。首先,一般不推荐使用传统的水银体温计,因为一旦破裂后,玻璃碎片及有毒的水银都可以伤害到孩子及您的家人。如果只有水银体温计可以使用,每次使用前都需要把它甩至35℃以下。医院就诊,需告知医生在哪个部位测量体温及测出的温度。肛温计测量的温度最接近人体的核心温度,所以是最准确的。耳温计、前额(颞动脉)温度计由于受环境温度影响会有误差。如果孩子肛温超过37.8℃,口腔(舌下)温度超过37.5℃,腋下温度超过37.4℃就可以认为是发烧了。发热的分期发烧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和退热期。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会有怕冷、手脚冰凉甚至寒战。平台期(产热=散热):感觉酷热,皮肤发红、皮肤温度升高。退热期(产热<散热):出汗。(二)如何合理退热退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轻发烧给孩子带来的不适感。
衣物
在体温上升期,孩子可能会有怕冷、手脚冰凉、寒战,这时可以适当增加衣物或盖上薄被或者使用温热毛巾敷暖手脚。如果手脚暖和、寒战消失就意味着体温可能已经进入平台期,这时可减少衣物或改穿宽松的衣物、松解包被,如果穿得太多或“捂汗”反而不利于散热。空调环境下可调节室温保持在舒适的温度。补充液体发烧会使身体的水分丢失增多,积极补充水分可避免脱水。如果孩子是母乳喂养,可增加哺乳次数。大一点的孩子可以通过白开水、稀释后的果汁补充。孩子发烧有时会因为喉咙痛、恶心呕吐而不想吃东西,这时候不应该强迫孩子吃,但应适当鼓励增加液体摄入,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退热药的使用一般来说,当体温≥38.5℃和(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可考虑使用退热药,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儿科学会(AAP)、国内的循证医学资料均推荐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两者退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似)。阿司匹林(除川崎病外)、赖氨匹林、安乃近、尼美舒利这几类解热镇痛药由于副作用大不推荐在儿童中使用。物理降温物理降温主要有退热贴、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降温、冰盐水灌肠,家庭最常用的是温水擦浴。降温的机理是迅速降低皮肤表面温度从而有助于体温降低,但有研究表明会增加孩子的不适感,尤其体温在上升期,物理降温措施可能会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孩子的手脚指(趾)甲床发紫,使体温进一步升高,一般不推荐使用。但如果孩子在退热期,出汗较多或者没有感到不适、自己想要温水擦浴也是可以的。因酒精可以经过皮肤吸收入体内,不推荐给孩子使用酒精擦浴。体温反复正常情况下,退热药药效可持续4-6小时,如果感染还没控制好,发烧是可以反复出现。(三)什么时候适合去看医生?孩子发烧了,家人都会想到带孩子看医生,但有些孩子发烧1次后面不再发烧,精神也很好,吃喝玩乐跟平常一样。这时不少家长会纠结:孩子还需要看医生?可以参考下面:
年龄在3个月内:
肛温≥38℃。
年龄在3个月至6个月:
肛温达38.9℃,伴有嗜睡、烦躁等不舒服或体温达38.9℃。
年龄在6个月至24个月:
肛温超过38.9℃,持续时间超过一天。
年龄在24个月以上:
如果孩子与你有眼神交流,对你的面部表情和声音有反应,而且愿意喝水和玩耍,那不需要太过担心。
假如孩子精神不好、烦躁,有呕吐、头痛、腹痛,或者有其他明显不医院。
除非体温超过42℃,单纯发烧引起的脑损伤一般不会发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 妇幼卫生健康专栏退热药物在儿童发热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