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和感冒发烧很相似,家长需警惕

时间:2020-7-1来源:疾病原因 作者:佚名 点击:

治疗白癜风的中药方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0119.html

川崎病和感冒发烧很相似,家长需警惕!

川崎病概念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

川崎病是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选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本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高发年龄为5岁以下婴幼儿,男多于女,成人及3个月以下小儿少见。临床多表现可有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等。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并发症而引起人们重视,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率达20%~25%。

川崎病多发于婴幼儿,而当宝宝患上该病后,就会出现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眼结膜充血,口唇干燥、皲裂,口腔黏膜充血,淋巴结无痛肿大,指趾端硬肿等症状。

川崎病容易损伤冠状动脉,其最严重的危害就是形成冠状动脉瘤,这是儿童期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川崎病临床表现

临床常以高热(39℃以上)为最初表现,热程在5天以上,一般为一、二周,有的热退一、二天又高,热程长的可达三、四周,退热药仅短暂稍降。发热数日后掌跖面红肿且痛,躯干部出现大小不一的斑丘疹,形态无特殊,面部四肢亦有,不痒,无疱疹或结痂。发热数日两侧眼结膜充血,球结膜尤重,仅少数并发化脓性结膜炎,用裂隙灯可能查到前虹膜睫状体炎。唇面红肿、干燥和皲裂,甚至有出血;舌常呈杨梅舌,口腔黏膜充血,但无溃疡。

此外,部分病例早期有淋巴结肿大,一侧或双侧,非化脓性,数日后消退,有时肿胀波及颌下,甚至有误诊为腮腺炎,淋巴结肿仅限于颈部前三角,不痛,波及其他部位很少。病程第二周部分患儿手、足部脱皮,为从甲床移行处开始,部分可先表现为肛周脱屑。

怎样区分川崎病和感冒

宝宝感冒后出现发热情况,如果是普通感冒,一般发热3天左右热峰逐渐下降,症状逐渐减轻,但如果是川崎病发热的话,就会持续很久,基本都在5天以上,体温会在38°以上。

川崎病的治疗

急性期治疗包括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口服、激素等。

1.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

可降低冠状动脉瘤并发症的发生率。用法为单剂量静脉滴注,10~12小时输入。建议用药时间为发病后5~10天。5天以内用药发生无反应性几率更高,10天后冠脉瘤发生率增加。用药后,发热和其他炎症反应表现均于1~2天内迅速恢复。

2.阿司匹林口服

分3~4次,连续14天,以后减量顿服,或热退后3天减为小剂量口服。

3.糖皮质激素

仅用于静脉丙种球蛋白输注无反应性患儿的二线治疗。

温馨提示

本病预后大多良好,大部分的患儿可自行恢复,但5%~9%的川崎病患儿可发生冠状动脉并发症。由于冠状动脉瘤破裂、血栓闭塞、心肌梗死或心肌炎而死亡。目前死亡率下降至1%以下,约2%左右出现复发。

(本文内容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雷同请联系删除)

嘉乐迪益生菌冻干粉

孩子吸收有问题,就用台湾嘉乐迪!

记得

转载注明  http://www.hywxzx.com/jbyy/8457.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川崎病_川崎病常识_川崎病常识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