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书影西游记唐僧是唐僧,玄奘是玄奘
著名治疗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pf/bdfyy/bdfzj/
《西游记》是暑假必刷的剧,也是必读的书,只是今年终于轮到要硬着头皮啃这本书了。手头上只有一本,也就只能啃这个版本的了,其实早就发现了,这是一残卷本,不过好在主要情节内容都在,并不影响整体阅读。
可当读完后,找来相对完整的电子书一对比,就发现了第一个问题:传统古典小说真的像有些人说的不擅长环境描写,尤其是与心理环境相关的描写吗?
这个残卷本残缺的部分,大多恰恰正是环境描写,比如,写花果山:
……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真个好山!有词赋为证。赋曰: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木火方隅高积上,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什么,编者把黑体这部分的赋删掉了,其他的也大都如此,总之,前面说了,删了这些环境描写,居然不影响整体阅读,很神奇吧?这是咋回事呢?
其实,对比之后,就很容易发现了,这些删去的环境描写多是用诗、词、散曲、文赋等形式写的,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诗词歌赋。这种写法当然看起来很规整,很典雅,很美很漂亮,很具有文化魅力,过去的说书人张口来上这么一段,什么奇山异水、神仙洞府、仙家境界氛围一下就都出来了,这是如此写的好处、妙处。但另外一面,可能就它的是坏处了:正是因为它太优美典雅了,也就增加了理解的困难;也正因为有了理解的困难,很容易让读者跳过它不读,甚至忽略了它的价值。
正如前说的,删去了这部分,似乎也不影响整体阅读,但是,是不是以后我们读《西游记》就可以不要这些诗词歌赋的环境描写了,就可以因此忽略了它的价值呢?当然不能。如果我们体会不到这种以诗词歌赋形式的环境描写的妙处与价值,就很容易得出上面那个结论:我们的传统小说不擅长环境描写,尤其心理描写。其实,不是我们不擅长,而是我们有一套自己的传统与系统,那就是以诗词歌赋的形式,来进行小说的环境描写,氛围渲染,心理映射,心境烘托。
这种注重外部环境描写与人物内在心理高度契合的写法,我们有一个说法叫,意象,以及意境。所以,环境即心境,心境即环境,正所谓妖魔鬼怪之处多是穷山恶水,神仙洞府则是瑞霭祥云,霞光万道。对,没错,也许要理解体会我们传统古典小说里的环境描写的妙处与价值,有时就得像诗词鉴赏一样。啊,如此,读小说似乎也太难了吧?是啊,也许正因为如此吧,我们很容易跳过它,忽略它,也就体会不到它的妙处了。
与电视剧相比,读原著小说最大的感觉就是,小说跟电视剧很不一样。
电视剧确实把我们想象中的神仙世界的美好幻想、妖魔鬼怪的光怪陆离甚至幽深恐怖都展现了出来,当然不仅如此,电视剧还着重刻画了人物的情感,什么师徒情、兄弟情、君臣父子恩义、甚至还有爱情。但是,就是情感这部分,却是与小说呈现出来的最大不同。
就说这唐僧与孙悟空的师徒情吧。小说里孙悟空确实表达过对唐僧五行山解救的感激,也说过一路降妖除魔保护唐僧西行,是为了皈依正果,但一到了妖怪之处,他好像就忘了保护唐僧这回事,看见妖怪就手痒的感觉,管他打的过还是打不过,先打了再说,感觉他的最大存在就是打妖怪,有时甚至主动招惹妖怪,这简直就只是为了打妖怪而打妖怪了,仿佛唐僧成了诱饵,就是为了你猴子打妖怪服务的?而唐僧对孙悟空呢,开始感觉还好,但这种好的感觉时间简直太短了,接着就是觉得他不听话,不服管教,甚至不知善恶是非,总之简直不可理喻。
你可以说这是两个人的性格、追求不同造成的,人与人相处难免需要磨合,需要时间,但是读过小说,你会发现他们间这种矛盾简直根深蒂固,时不时地就会冒出来,产生矛盾,甚至时刻都有决裂的可能,有时你会觉得老猪挂在嘴边的那句“散伙!”,不是没有可能的,老猪说的是自有他的一番道理的。
如果说以上这些还可以理解,但最不可思议的是小说里的人物之间,你根本感觉不到他们之间有什么深厚的感情,尤其唐僧,孙悟空,猪八戒,一说起话来,怎么难听就怎么说,甚至恨不得把最恶毒、最伤人的话里都可以随便说出来。
就比如唐僧吧,他的言行举止,总感觉他哪有什么得道高僧的样子,简直就是一个凡人,而且是那种有性格等多种缺陷的凡人。每当危险来临时,他不仅意识不到危险,还话里话外总想着他自己。有时说要吃饭就得吃饭,哪怕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作为徒弟就得去化斋来,对,就是这么任性,否则,就抱怨,你不是神通广大嘛。而且很多时候,明里看,唐僧最看不惯孙悟空的是他动则就滥杀无辜,尤其是杀人,其实呢,言语间你能感受到,唐僧怕的是,一方面怕眼前惹来人命官司,难以脱身,另一方面长远看,怕增加自己的罪孽,不管怎样,最终都是为了自己考虑。作为肉眼凡胎的凡人,意识不到危险,还可以理解,但遇到危险你总想着自己,受不得委屈,受了委屈就埋怨别人,就太过了,别忘了,你可是大唐高僧啊。
总之,从始至终读罢,你很难感受到他们师徒之间的情谊,可能是小说描写塑造的不是很成功的原因,这是跟电视剧最大的不同。可就是这样一个各有个的问题又矛盾重重,随时都可能散伙的一帮人,最后居然真的到了灵山,取得了真经。简直不可思议。
可能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人那么多的阴谋论,也就是说师徒几人也好,神仙们也好,甚至各路妖怪们,他们都是有着各自利益诉求与权衡算计的,于是,彼此间相互配合,才有了取经大业这盘棋。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小宝说书,简直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当然那已经是另一个西游世界了——神话版的《权力的游戏》。
最后,再说一个读后的思考,就是小说里的唐僧跟历史上玄奘之间的关系。
开始时,觉得小说里的唐僧跟历史上的玄奘,没多大关系。虽然小说里唐僧取经的故事取材于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的事迹,而且这一部分占据了整个西游记大部分篇幅,但是其实小说也就只是借用了《大唐西域记》里的地名而已,别说玄奘当时可能经历的故事,根本就没有什么妖魔鬼怪,就连沿途所经之地的风土人情都没用到,因为小说里的沿途各国大都按照唐朝风土人情写的。
当然,西游记里唐僧也不是凡人,他是如来的二弟子金蝉子投胎转世为凡人,虽然也称玄奘法师,但那只是他的一个称号而已,那只是神仙暂时暂住的肉体凡胎而已,最终终归要回归金蝉子本身的。就这一点而言,唐僧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甚至大多妖怪的故事经历没什么区别,都不是凡人,都是前世犯了错,来通过取经重回真身的,只不过,从前世到今生有的需要投胎,有的不需要,有的投胎后还失去了法力,甚至记忆。
由此可见,唐僧是唐僧,玄奘是玄奘,两者区别很大,甚至根本已经没多大关系了。
但是,如果深入再一想,从作者吴承恩创作的角度去想,把玄奘取经的事迹当成一个人成长的故事去写,也就是以文学的想象去讲一个叫唐僧的主人公通过西天取经一路不断成长的故事,当然这里说的成长是心灵的成长,甚至是人格的成长,那么,如此看,可能唐僧的故事就是玄奘的故事。
读小说发现一个细节,当然这也是电视剧里没有的,就是唐僧没有遇到三个徒弟之前的那段路程里,他也不是一个人,而是有一堆神仙(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在暗中保护。注意我说的暗中,而且是神仙,所以就不是出发时唐王给唐僧配的人马,当然电视剧里也能看到,遇到孙悟空前,唐僧身边是有人马的,总之,不管怎么样,也就是说,即使在最初的那段时间里,即使唐僧没有后来的徒弟护佑,也是有一帮人或明里,或暗里,在护佑着唐僧的。
了解到此,不觉得奇怪与疑惑吗?说好的西天取经必定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啊,而且艰难险阻正是考验本身,可这暗中的保护算什么呢?既是八十一难,又那么多护佑,又何来的艰难、受难之说?其实,何止唐僧的情况如此,就连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还有外挂呢,观音菩萨的三根救命猴毛啊!如此看,取经的这帮人,无论遇到什么妖魔鬼怪、艰难险阻,都是死不了的。倘若他们知道了这一点,或哪一天发觉了这一点,那他们还怕个什么,反正又不会死。这该怎么理解呢?开始时,我是如下图这么理解的:
但问题是,他们一时半会儿不会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还是会害怕,会担忧。于是,我又想到近一段时期
- 上一篇文章: 西游记片头曲伴随多少人度过童年,作曲者却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