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EB病毒
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年最新官方报道:大约1∕4的癌症是由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12种生物致癌因子所引起。此类病原微生物可导致相关脏器的细胞癌变,与恶性肿瘤的形成关系密切,如EB病毒与鼻咽癌,乙肝、丙肝病毒与肝癌,人类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等等。日常生活中,亲吻、哺乳、性爱、输血、生食淡水鱼螺及共用木筷等,都潜伏着感染生物致癌因子的危险。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些病原微生物中的一种——EB病毒。
EB病毒:
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4型(Humanherpesvirus4(HHV-4))。EB病毒是Epstein和Barr于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认为该病毒是多种恶性肿瘤(如鼻咽癌)的病因之一,它主要感染人类口咽部的上皮细胞和B淋巴细胞。在中国南方鼻咽癌患病人群中大多都检测到有EB病毒基因组存在。本病分布广泛,多呈散发性,亦可引起流行。病毒携带者和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经口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飞沫传播虽有可能,但并不重要。发病以15~30岁的年龄组为多,6岁以下多呈不显性感染。全年均有发病,似以晚秋初冬为多。
EB病毒长期潜伏在淋巴细胞内,以环状DNA形式游离在胞浆中,并整合在染色体内。EB病毒在人群中广泛感染,根据血清学调查,我国3~5岁儿童EB病毒vca-lgG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幼儿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或引起轻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青年期发生原发感染,约有50%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全身性感染。并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EB病毒活化形成得复发感染。人体感染EBv后能诱生抗EBna抗体,抗ea抗体,抗vca抗体及抗ma抗体。已证明抗ma抗原的抗体能中和EBv。上述体液免疫系统能阻止外源性病毒感染,却不能消灭病毒的潜伏感染。一般认为细胞免疫(如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反应)对病毒活化的“监视”和清除转化的B淋细胞起关键作用。由EBv感染引起或与EBv感染有关疾病主要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非洲儿童淋巴瘤(即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鼻咽癌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EBv与鼻咽癌关系密切,表现(1)在所有病例的癌组织中有EBv基因组存在和表达(2)病人血清中有高效价EBv抗原(主要hcv和ea)的lgG和lgA抗体。(3)一病例中仅有单一病毒株,提示病毒在肿瘤起始阶段已进入癌细胞。
EB病毒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
A、非肿瘤性疾病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患者感染EBV后多数表现为IM。年首次发现该病毒是引起IM的病源,后经血清流行病学等研究得到证实。该病是所知道的由EBV直接引起的唯一疾病,有以下理论依据:(1)此种病毒只能在淋巴网状系统的细胞中生长增殖;(2)培养过程中该病毒能刺激淋巴细胞的增生;(3)急性期周围血淋巴细胞可培养出EBV;(4)患者血清中具有高滴定度EBV的特异抗体,并可长期存在;(5)无此特异抗体者对此病易感,而抗体阳性者则不发病。IM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咽痛、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血液系统改变可以累及三系,但主要以白细胞改变较多,大多白细胞总数增高,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
2.口腔白癍
多发生在免疫功能缺陷病人。在病变上皮的上层可检测到EBV增殖期抗原及病毒DNA。
3.X染色体相关的淋巴增生综合征(XLP)
是一种罕见的与X染色体相关的免疫缺陷性疾病,仅见于男孩。EBV感染后常引发致死性IM或恶性淋巴瘤。
4.病毒相关性噬红细胞增多症
这是一种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临床上主要表现有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肝功能异常,凝血障碍,外周血常规全血细胞减少、无异形淋巴细胞,骨髓中吞噬红细胞现象多见。血清学检查有抗VCA-IgG和抗VCA-IgM、抗EA-IgG增高,但抗EBNA抗体缺乏,符合EB病毒急性感染表现。
B、肿瘤性疾病1.Burkitts淋巴瘤
EBV是英国病毒学家Epstein及Barr等在年首次从非洲儿童Burkitts淋巴瘤的细胞中分离出来,与Burkitts淋巴瘤的相关性勿庸置疑。Burkitts淋巴瘤分为地方性和散发性两种。前者主要见于非洲中部的儿童,病变部位多见于颌部,亦见于眼眶、中枢神经系统和腹部,小无裂B细胞为其形态特征。几乎所有的地方性病例都与EBV有关;而散发的Burkitts淋巴瘤仅有15%-20%与EBV有关,近几年又发现了许多与EBV相关淋巴瘤的新亚型。
2.霍奇金病(HD)
传统上将其分4型:以淋巴细胞为主型、混合细胞型、结节硬化型和淋巴细胞消减型。其中混合型与EBV关系密切,病毒检出率可达96%,而结节硬化型及以淋巴细胞为主型的检出率分别为34%和10%。HD与EBV的关系的密切程度有地域及年龄差别。在中国,90%以上的儿童HD与EBV有关,特别是10岁以下的儿童病例95%检测到了EBV,且与组织亚型无关,许多资料显示,IM的患儿罹患HD的危险性是对照组的5倍。
3.鼻咽癌(NPC)
NPC是与EBV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研究报道最多的一种,中国南方是NPC高发区,儿童鼻咽癌的早期症状中由鼻咽原发灶所引起的症状并不明显,且病儿对由此引起的不适不懂申诉,加上一般临床医师对儿童病例认识不足,容易漏诊。虽然EBV与NPC的发生关系密切,但尚无动物实验证明单独EBV可引起上皮性癌,无法证明EBV是NPC的唯一病因。
4.
9NK/T细胞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naturalkilleriT-celllymphoma)被认为是自然杀伤细胞来源的侵袭性肿瘤,约2/3的病例发生于中线面部.1/3发生于其他器官和组织,如皮肤、胃肠道和附睾等。对于发生于鼻部的该肿瘤,旧称所谓的恶性肉芽肿.现已废弃,改称鼻NK—T细胞淋巴瘤(nasalNIUT-celllyrnphoma);发生在其他部位者称为结外鼻型NWT细胞淋巴瘤。在中国,该肿瘤约占所有NHL的15%,属EB病毒相关淋巴瘤。
C、其它疾病除了以上介绍的与EBV关系比较密切的疾病外,还有一些儿科疾病中也查到EBV感染,如:与免疫功能受损有关的平滑肌肉瘤、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川崎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炎、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硬化、病毒性脑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呼吸系统感染等疾病。
检测方法:
中国检科院采用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主要应用技术--DNA/RNA的质谱扫描技术,特异性非常强,可以一次检出一至几十万分子数量不等的生物因子,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避免了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出现,只需要3mL血液,无辐射无伤害,最大限度的避免在无症状、不自知的情况下EB病毒对你的危害。而且针对扫描发现的EB病毒,还可作高致癌突变和耐药性突变的分析检测,从而实现超早预警,提前发现肿瘤倾向,干预后可痊愈,适合所有人。
- 上一篇文章: 宝宝嘴唇的不同表现提示着不同的疾病问题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