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把孩子的篇课文,拍成纪录片大
??
校长会推荐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认为,“中小学语文课很重要,影响学生一辈子,一点都不夸张。”从近年来各省市的中高考改革不难看出,语文的核心地位愈发凸显,考试范围不在局限于书本知识点,大语文时代已经来临。
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触摸历史、感知人文底蕴,甚至学会独立思考、精确表达?今天推荐一部由CCTV-10科教频道推出的大语文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希望能给老师教学带来新的启发。
在学习语文课文时,经验丰富的老师都会旁征博引,有时还会扩展文中涉及到的人文、地理和历史信息。
课文读得多了,你的好奇心是不是也会时不时冒出来?书中描述的场景是真的吗?那些故事有没有夸张的成分?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是一部由CCTV-10科教频道推出的大语文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
《跟着书本去旅行》是一档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节目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走近文化古迹、实地实景讲故事、身临其境受教育,触摸历史、感知文化,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每一期不仅有资深文化学者做全程细致的讲解,给孩子们进行答疑解惑。
还有在线网友一起云旅行,互动问答。
特别逗的是,这些网友有时还会为了一个问题争论起来,哈哈~
纪录片通过读文、走访、体验,让孩子们身处实地,触摸历史沧桑的遗迹,倾听著作者背后的家国情怀。
每一集的时长就20分钟左右,没有观赏疲劳,目前已经更新了多集,还在持续更新中,“校长会”看完后也特别想推荐给大家,因为它真的真的非常适合和孩子一起看,绝对收获颇丰。
1
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
触摸历史、感知人文底蕴
纪录片每一集都是从一篇课文开始的。孩子们读完课文后,主持人会引导孩子们对课文提出问题。
紧接着,带着孩子们去实地探访与课文相关的地方,尝试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比如在杜甫的诗词中,曾多次提到成都的风雨。
一场春雨让经历过旱灾的杜甫内心充满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喜悦;一场秋雨又让杜甫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两场夜雨,为何带给杜甫截然不同的感受?
那么请你跟随镜头的视角,来到成都的杜甫草堂,让孩子们实地体会杜甫在成都生活的情景。
写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时候,杜甫才经历了北方的旱灾,历经艰辛,终于在成都有了片刻安宁的生活。
成都是个多雨的城市,有着天府之国的美誉,孩子在屋前的浣花溪游泳,杜甫在这里植树、作诗、看竹,生活过得“美滋滋”,心境自然开朗。
而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时候,是因为风雨交加。
在这里,节目组带着孩子们按照古代的方法尝试扎茅屋,体会了一把辛苦做好的房子一朝被毁的心酸。
除了让身临其境,节目里扩展的知识点很丰富,从一个点,拓展至整个面,再剖析背后的社会问题,看得出节目组“煞费苦心”的程度。
就拿国宝“马踏飞燕”来说,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里就有《马踏飞燕》这篇课文。
纪录片一开始,孩子们就提出了不少问题,比如:“马踩的为什么是一只燕子呢?”
“马的尾巴为什么是竖起来的,而不是垂下去的?”
这些问题,你能回答的出来吗?
别急,正是孩子们的问题,才能激发同龄人的兴趣,让屏幕前的你和孩子一点一点跟随纪录片的脚步去寻找答案。
这种学习,层层递进,潜移默化,不带有一丝疲倦感。
就像记录片里讲到的,这匹踏马的飞燕,来自武威,也是这段纪录片中孩子们的出土地。
马踏飞燕中的“马”,不是普通的马,它是当年汉武帝梦寐以求的“大宛马”,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汗血宝马”。
马踏飞燕的“飞燕”,也不是普通的燕子,更准确的说法是——龙雀。
现在,你知道央视的另一部纪录片《国家宝藏》里,为什么要把“马踏飞燕”叫作“铜奔马”了吧?
马踏飞燕,应该叫“马踏龙雀”才对。只是马踏飞燕太有名了,怕误导观众,《国家宝藏》干脆用了“铜奔马”这个名字。
课文中对马的形态是这么形容的——
“马踏飞燕是三只蹄子腾起,只有一个蹄子踩在燕子的躯体上。”
但它立得稳,丝毫不动摇,为什么?
因为马蹄、燕子所在的位置,恰巧也是马的重心,这就构成了力学的平衡点。
千年前,古代匠人们就已经能够精巧地应用到现代物理学知识,是不是太让现代人汗颜了?!
和马踏飞燕一同出土的,还有几十个骑手铜像,它们都出自汉代的一个将军墓,气势非凡,颇为壮观。
在这些千年前文物面前,专家告诉孩子们:“这支队伍充分展现出汉朝时中国军事力量的强盛。”
为了从另一方面证明汉朝的伟大,领队和专家还带着孩子们去了博物馆,了解汉朝的养老、敬老制度。
在汉代皇帝的诏书中写明:要善待地方上70岁以上老人,并赐给老人一个拐杖,作为享受福利的证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从铜奔马到汉代的养老制度,举一反三,以一看十,这才是学习大语文的最好方式!!
扫描上方
- 上一篇文章: 陕西一50岁大妈因皮肤长红疙瘩却引起肝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